徽风皖韵,迎客天下。10月28、29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合肥召开。
如何促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参会来宾对合肥印象如何,对未来合作有何期待?……在本次峰会期间,来自九城市的参会人员围绕人才一体化这一话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
中国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
包信和说,G60科创走廊汇聚了大量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很好的人才和科研基础,是我国人才密集度最高、储备丰富、吸附力强、流动率最快的区域之一。
对于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包信和提出自己的展望和建议。
包信和说,人才一体化的核心是要破除行*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从G60九市的层面,制定集科研攻关、产业培育、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策,设立区域内统一门槛、互通互认的人才评定与评价标准,一揽子解决人才认定、职称职级、考核评价、晋升发展等人才关心的重点问题,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盘活人才资源。
其次是做好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弱因区位优势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利用电子*务等技术手段,畅通区域内各部门、各环节、各领域数据,加强对人才一体化与区域创新合作的公共服务支持,使得人才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
三是要搭建平台。包信和建议,重大研究平台和良好科研生态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高校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等研究平台的人才集聚作用,通过科技资源共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以人才为核心,围绕科技、产业、项目、资本的‘人才+’模式,构建和形成一个全区域、全行业、全天候的合作网络,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的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包信和说。
到合肥非常亲切,希望有更多合作
盛世泰科生物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余强
虽然是第一次来合肥,但是余强对于合肥有着特殊的感情。余强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的职工,从小在中科院长大的他对中科大耳濡目染。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余强,于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其研究成果被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科学家让-马里·林恩引用在国际知名刊物《自然》上。
年,余强开始进入美国制药界工作,年回国创业,利用他在医药领域的丰富经验,构建多层次的研发产品线,瞄准千亿级的医药市场。
在余强看来,长三角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可以把整个长三角人才、*策优势等聚集在一起,在各个城市进行分摊。
从药物研发角度来看,人才、研发、生产这些节点都可以分摊。比如我公司的人才可以不在苏州公司上班,在家所在的城市上班。其他城市的人才也能为我所用。
余强具有二十多年新药研发实战经验,研究领域为小分子创新药、代谢类疾病用药、抗肿瘤用药及罕见病用药。此前,他曾去过蚌埠、安庆考察,此次来合肥,他希望能和合肥的生物医药公司及中科大教授进行交流学习。
我和科大的教授进行过交流,他们的高端研发成果,到了后面的产业化阶段,如何把实验室成果推向临床,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余强告诉记者。
合肥培育人才的诚意,很了不起!
金华市双龙计划专家、锋鸟车业总经理沈建*
参加此次人才峰会,让来自浙江金华的沈建*收获颇多,我在开幕式上听到了许多高端人才关于创业、发展的经验分享,也看到了合肥对高精尖人才扶持的力度和决心,相信每位人才在合肥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沈建*主要研究先进制造业与数字化运营一体的新能源两轮车,今年上半年,他曾到合肥进行市场考察。在他看来,合肥的发展超乎想象。来到合肥的第一感受就是整个城市很有活力。合肥对人才的重视和扶持,尤其是在培育以中科大为首的科技型人才方面,所做出的诚意之举很了不起。
放眼于自身所处的行业,沈建*坦言,近些年,他们公司的许多二级供应商都迁往合肥及其周边,合肥的产业生态和配套资源犹如一块磁铁,把越来越多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和高精尖产业聚集在这里。合肥的发展速度太厉害了,无论是高新产业的布局,还是对优秀企业和人才的培育,都值得我们这些创业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