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孙梦圆于娜北京报道
首富药铺也难敌资本市场的“寒气”。
日前,李嘉诚旗下和*医药发布公告,宣布调整企业战略:优先考虑其后期注册研究及通过监管机构的批准这些药物上市;某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考虑用于内部开发,某些其他专案会考虑外部商业机会;简化组织、重新部署关键人才……受此消息影响,和*医药股价震荡下跌,较开盘40.10港元/股已跌去近六成。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邮件联系和*医药方面询问公司战略转型事宜,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寒冬下,活下来才是首要任务,关停并转是常规做法。
成立22年仅有三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作为一家biotech公司,和*医药出身显赫。
年,李嘉诚旗下“和记*埔”出资,成立了和*医药。目前已在美国纽交所、英国伦交所和香港港交所上市,是为数不多的三地上市药企。
李嘉诚最初给和*医药的定位是主打中成药、植物药。直到曾任职于辉瑞战略部的杜莹博士跳槽加盟后,和*医药才增加了“抗癌创新药”的新方向。年开始,和*医药启动小分子抗癌化学药的研究,尽管启动时间早,但至今只有三款创新药物获批。
年9月,和*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商品名:爱优特)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这是和*医药成立近20年来正式推出的第一款抗癌新药。年,索凡替尼(商品名:苏泰达)、赛沃替尼(商品名:沃瑞沙)也先后上市。
此后,三款创新药撑起了和*医药的肿瘤免疫业务。数据显示,呋喹替尼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额为万美元,增速26%;索凡替尼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额为万美元,其于年1月起首次获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赛沃替尼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额为万美元。
公司也在财报中坦言,受三款自主研发肿瘤创新药的商业化稳定推动,和*医药肿瘤及免疫业务年上半年综合收入增长%至万美元,上述三款创新药占比超八成。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备受期待的索凡替尼出海遭遇挫折。
年5月,和*医药披露了FDA关于旗下产品在美上市的回复函。在回复函中,FDA以美国患者数据不够多,数据不足以支持获批为由,驳回了索凡替尼的申请,要求和*补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这也意味着,索凡替尼出海失败。彼时,和*医药方面回应称,FDA的的决策与索凡替尼的任何安全问题无关,和*医药正在与FDA合作,以评估下一步行动。
或许是接连受到资本寒冬和出海失利的影响,11月15日,和*医药发布公告称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变,专注于内部开发管线中最前沿、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
根据公告,其战略调整主要包括:优先考虑其后期注册研究及通过监管机构的批准这些药物上市,特别是呋喹替尼的全球注册;某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考虑用于内部开发,而某些其他项目会考虑外部商业机会;寻求潜在的合作伙伴,将其药物在中国境外商业化;简化组织、重新部署关键人才以支持注册研究和监管申请等。
“为了熬过寒冬,Biotech公司既可以转型升级,成为集研、产、销于一体的Biopharma企业;也可以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组成新的产业联合体;还可以坚持方向,降本增效,成为一家‘小而美’的biotech企业,或基于现有技术体系,形成具有专业技术特色的CXO公司。”邓之东分析称。
现金流堪忧
尽管三款肿瘤药营收大好,但作为首富旗下企业,仍然面临着资金问题。
从研发支出来看,年和*医药研发开支达到2.99亿美元,较年的1.75亿美元增长71%,占总收入比例达8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亿美元,去年同期1.亿美元,公司表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扩展创新肿瘤候选药物的研发所致。
除此之外,和*医药的销售及行*开支也在增长,年上半年,销售及行*开支为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万美元,和*医药称,增长主要是由于员工成本及销售开支增加,以支持业务快速扩张。
大幅的支出也导致和*医药亏损进一步扩大。财报显示,过去三年,和*医药持续亏损万美元、1.04亿美元和1.16亿美元。
与此同时,截至年上半年,公司账上尚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8.亿美元。
从股东结构看,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是和*医药第一大股东,为银行借贷提供担保,不过,这也被外界视为和*医药面临的风险之一。和*医药也曾在招股说明书提示,若长江和记不再拥有公司的多数股权,则公司的借贷成本有可能会大幅上升。
借贷融资渠道或许并不能满足公司的研发所需。
其首席执行官贺隽曾公开表示:“由于未来全球临床试验的开展,研发投入将继续提升,年可能达到3亿美元左右,希望在年前后达到收支平衡。”而对于公司现金流的质疑,和*医药首席财务官郑泽锋回应称,和*医药的现金流基本可以满足未来两年的研发投入。
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