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解读恐龙灭绝之谜 经历两次行星撞击
【科技讯】恐龙化石考古学家在对他们最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就已经奄奄一息了。其原因是温度下降导致了恐龙对环境的极为不适应。因此,加上陨石撞击地球终致恐龙一族灭亡。
气温下降灭了恐龙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这项研究结果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解释恐龙为何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时显得那样不堪一击。
据介绍,加拿大的这些科学家在加拿大的阿尔贝塔发现了一组大型的恐龙化石,而正是这些化石说明了它们死亡年代气温的急剧变化,但是这个年代却离小行星撞击地球尚有一段时间。这些化石大约是在白垩纪的最后1000万年前形成的。白垩纪是中生代的第三个纪,延续约6000万年。
加拿大皇家迪雷尔博物馆的馆长、考古学家唐布林克曼是这次考古发现的领头人。他表示,在这些化石的周围环境中有着温度变化的种种证据:化石周围的泥土和石头,泥土中的煤炭形成,还有当时植物生长缓慢和伴随着的连绵不断的雨季。这一切证据表明,当时地球正在经历着温度急剧下降的劫难。考古学家认为,从发现的种种证据表明,当时的温度从77华氏度一直下降到了59华氏度,一下子减少了20华氏度之多。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对温度变化忍耐力很强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同哺乳动物相似的身体结构。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乌龟和鳄以及其它大型爬行动物也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然而它们却最终活了下来。
科学家相信,即使小行星不撞击地球,恐龙也很有可能会灭绝。
海啸加速恐龙灭亡与此同时,《发现》杂志刊登了一则消息,声称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海啸,最终加速了恐龙的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