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名老乡回来了!
4月4日,第二届中国宜商大会暨宜商总会成立大会召开,近名宜商回乡参会,会上签约投资额.6亿元。
年以来,宜商回乡投资规模超亿元,亿元以上4个。悄然间,“回安庆、建家乡”“回安庆对了”成为一种现象级趋势和宜商们的共识。
他们为什么都回来了?安庆究竟做对了什么?策叔今天从两个百亿大项目落户安庆桐城市为切入点,以解外界之问。
桐城市
01
“内搭平台、外联老乡”
说起桐城,可能有些人不是很熟悉,这是一座安庆市下辖的县级市,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因桐城派而出名,非常出人才。
最负盛名的便是诞生于桐城的“桐城派”。三百多年前,桐城派横空出世,“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雄踞文坛两百余年,为桐城赢得“文都”之美誉。
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过去曾走出了“宋画第一”李公麟、“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现当代又走出了余名博士和近20位院士。
近20位院士,是个什么概念?在安徽排第一,在全国县市中也位居前列,要知道,桐城,只是一座75万人口的县级市。
一个县级市,能成长出近20位院士,其中不乏科学巨匠,这着实令人感到惊讶。
不仅如此,策叔注意到,放眼全国,还有许多优秀的桐城籍企业家,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书写着商界里的“桐城传奇”。
而桐城招引的两个百亿大项目,正与桐城的人才优势密切相关。
一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技术专家彭寿,引进的中玻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地桐城,总投资亿元。
另一个是桐城优秀企业家、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缜,国轩年产40GW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总投资亿元。
左手中玻太阳能,右手国轩高科,双百亿项目落户桐城,一举创造了桐城市招商引资的历史,瞬间刷爆朋友圈。
由此也让外界发问:桐城,是怎么做到的?换句话说,桐城的人才优势一直都在,为什么从年开始,老乡们逐渐回来投资兴业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将人才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
年,桐城所在的安庆市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安庆在外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提出一条全新的战略路径——“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并将此作为安庆在区域竞争中破局起势、后来居上的突破口。
通俗点说,就是将目光瞄准老乡,搭好园区等各种平台,解决老乡回来干什么,到哪去干。
战略一旦确定,执行就是重中之重。桐城迅速行动,统筹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穷尽一切办法,归集人才数据21万余条,建立了多达4万人的在外人才信息库。
在这个人才信息库中,桐城对每一位人才的工作地、学历、从事行业等多项指标进行了精准画像,并绘制成“人才地图”,为桐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供信息支撑。
有了“人才地图”,还得明确方向和重点,这样才能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县域招商就如同撑一艘小船在海洋里漂浮,深圳、杭州等大城市是巨轮,县级城市像一个小舢板,必须要把握主流,看清航向。”桐城市招商中心主任谢婷说。
那么,桐城的“航向”在哪里?
桐城市筛选确立了集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医工医药健康“两新一同(医)”新兴产业,作为桐城对外招商的出手之牌。
航向明确了,“人才地图”有了,发现彭寿和李缜正是“两新一同(医)”领域的龙头企业,自然成为桐城招大引强的重中之重。
但老乡不是说回来就回来的,他们也有自己的顾虑:“回乡投资发展好了,有人会说赚家乡钱;发展不好,感到丢脸,愧对家乡人民。”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招商环境下,仅靠打“乡情牌”“乡愁牌”,很难引得“雁”归来,得拿出真招、实招。
桐城,打出了怎样的招数?策叔从桐城国轩的一个时间来说。
桐城国轩项目
02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