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页君想写一个“乞丐”。
他可能是中国最值得记住的一个“乞丐”。
年,他抛下妻女离家出走,落魄到沿街乞讨,差点饿死。
你是不是觉得他活该?
但读了他的故事,我们的象牙塔要惭愧,我们的社会要脸红。
如果你被近日毛洪涛和王清远的风波触动,那你一定要读读他的故事。
他叫何家庆。
一个让许多教师、乡民、学生都不敢相信,今天还有这样的学者的人。
年,何家庆出生于安徽安庆一个贫困家庭,与北大狂士刘文典同籍。
一如刘文典,自少年起,何家庆就有些与众不同。
谈起理想,很多同学誓言长大想做工程师、科学家,何家庆没什么“宏大”目标,就一句大白话:
希望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为人民服务。
年秋天,何家庆被推荐到安徽大学从事中药材学习研究,因成绩优秀,留校做植物学实验室的实验员,并以编外教员身份,从事植物学分类相关教学。
这个时间,他萌生一个想法:
考察大别山。
当时山里农民生活都很苦。若能充分研究大别山气候和植被条件,因地制宜,种植相应农作物,就能让人们摆脱贫困。
没有相关考察费用,何家庆就打算自筹“盘缠”,他每月工资18.65元,省吃俭用,到了年,竟攒到多元。
他还把考察大别山的想法告诉父亲。
80岁的老父亲也二话不说,拿出一个包裹,里面一堆1毛、2毛、5元10元的票子,数一数,足足元。
几张泛*的旧烟纸露出来,上面是父亲记录了年至年间,国家、老师、同学对何家庆的资助,一共58笔。
父亲的意思很明白:大家怎么帮助你的,你也要这样回报社会。
何家庆不含糊,这年3月20日,带上热乎乎的元就上路了。
何家亲父亲记录的资助清单
谜一般的大别山腹地,连本地人都很少深入,更不用说一位外来“书生”。
一路上,他对峙过狼群,挨过饿,经历过山蚂蝗的围攻。但当时的他可能预想不到,这一切不过是他14年后另一场更艰苦征程的“排练”而已。
天,他步行公里,足迹遍布遍布鄂豫皖三省19个县,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座,采集植物标本种近万份,成为有史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
他的考察报告,后来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正是这次考察,改写了他对中国山村的认识。
他遇到一位60岁老人。
老人种植了1万株桂花苗,可成活率极低,还养了几头牛,却为过冬饲料发愁。
何家庆看后笑了:桂花喜阳喜温,却种在背阳的地方,还有满山可做青饲料的豆科植物。然而这样的知识老人却不知,这正是乡民的普遍现状——
遍山是宝,因为没科技知识,中国农民只能受穷。
由此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用毕生所学,做一个农民的教授。
年,何家庆41岁时得来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他当官了——挂职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任科技副县长。
他对县官有自己的理解:县长过去是“知县”,就是知县情——不知县情,何以行事?
于是,绩溪人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何县长”。
他不坐车,骑自行车或步行,天天爬山钻林。半年,就步行公里,跑遍23个乡,到过所有山头,采集植物标本件。年底,还写出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破天荒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展览。
他在尚田乡试点科技养蚕,办培训班。
这一年,尚田遭灾,蚕茧产量反增28%,增收30万元。
年,绩溪遭遇洪灾,还是他,一个月都泡在水中指挥救灾,结果落下终身疾病。
还是在这里,何家庆试点了后来与他共命运的植物——魔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重视魔芋生产的信息就引起他注意。
他发现,魔芋喜湿喜荫耐贫瘠,适合山区生长,科技含量低,富含葡甘露聚糖,在食用、医药、工业领域有广泛用途,是很理想的致富经济作物。
他发现绩效少数山区种植魔芋,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酝酿。
他自荐担任魔芋开发领导组组长,举办科技培训班。
为打消农民顾虑,他自掏元从湖北引种,在31个点试种,然后天天奔波在田埂地头。
这一年,亩魔芋全面丰收,最高产量达公斤,收入超万元。
大获成功!
与此同时,何家庆18万字的魔芋研究处女作《魔芋栽培技术》,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
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书,他迫不及待,要把经验分享给需要的人。
等他挂职结束,本想悄悄离开,不留下一片云彩,结果农民和村干部都赶来送行,很多人流下眼泪。
荆州乡送来一面锦旗:
焦裕禄式的县长。
大别山的考察,绩溪的挂职,震撼了他的内心。有人说,西部山区贫穷更甚于东部,于是他又“蠢蠢欲动”了。
他打算把多年研究魔芋栽培的心得,推广到那里去。
年2月19日,春节刚过,他带着14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多元,趁学校没课,怀揣学校介绍信和一张刊登国家“七八”扶贫计划贫穷县的光明日报,只身一人启程。
老何是偷偷走的,大概也怕家人不许。
有了此前探险大别山的经历,他知道此行凶险难测。
他写了一封信,交给合肥环保志愿者小谢,嘱托她,等他走后一个月转交给他的女儿何禾。
这其实是一份遗嘱,如有不测,就当对女儿交代后事了: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家了,带了一只不太听得见清晰的耳朵和病痛离开了你和妈妈,此次之行,我思索良久,准备十余年,中国西部的贫困情况比东部、大别山区更糟糕,我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倘若不幸,这封信就算是我对你的最后交代。事实果然如他所料,一路九死一生堪比唐僧取经:
在贵州山区,因遭遇山洪暴发,乘坐的中巴车被洪水围住,他从车窗爬出才逃过一劫;
一路上遭遇车祸17次,黑夜摸山路,多次摔坏腿,还掉下过悬崖;
在深山老林,他曾饿得偷吃猪食,也吃过霉变长了虫子的饼子;山雨绵绵,他落下了丘疹,全身奇痒,只能用石子擦身体,直到磨出血来;
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因赶山路睡在山洞里,腿被*蛇咬伤,肿得发亮,20多天抬不起来,幸亏懂中草药,自行采集才救了自己;
返回途中,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做了“乞丐”——沿途为农民传授栽培技术,身上钱花光了,他不得不放下斯文,靠乞讨熬过两个月,才不至于饿死……
但更难的,恐怕还是沿途一些*府部门、地方干部的不信任。
很多人不相信,一个重点大学的教授,会为了大山里素昧平生的穷苦人义务指导。
有干部怀疑他是来混吃混喝,要给他点钱,让他喝喝酒,打发了事,被他婉拒。
他活得像个魏晋隐士,生性恬淡不修边幅,更加深了这些人的怀疑。
甚至在云南大理,因头发、胡须长、衣衫褴褛,竟被收容所强行收留,遭拳打脚踢。
不过何家庆不在意:
你们不欢迎我,我就去别的地方。
大西南扶贫路上留影
这么难?何家庆怎么坚持下来的?
答案是渴望求知的淳朴乡民。
记忆最深的,是在重庆阳县青华乡。
听说山村来了大教授,全村都沸腾了。
一连几天,何家庆白天上山看芋苗,晚上给村民上课,有一天一高兴,甚至通宵讲到天亮。
村民捧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
劳累过度,他病倒了发高烧,农民陈远长杀了自家唯一一只老母鸡,炖汤给他补身体。
因他的憔悴与沧桑,很多村民都把49岁的他,当成了老先生。
在他寄住的村民家,他听到这样的对话。
有个小孩放学回来没看到他,问他妈妈:“那个老爷爷走掉了?”
他妈妈说:“老爷爷生病走不了了。”
小孩子说,“老爷爷能不能在我家多住几天?我们家的鸡下蛋,这两天给老爷爷吃,我不要,妈妈我们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做些都给他,让他早点身体好,妈妈我们等这个地方修路,再让老爷爷坐汽车出去。”
何家庆听后,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烧退后,何家庆执意要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把孙子拉过来对何家庆说,“好人啊,你对山里人有大恩,让孩子给你磕个头吧。”人群中很多人都在哭泣。
看到何家庆身体太弱了,几个青年汉子不顾他反对,硬是把他抬着、背着送出了大山。
他感到惭愧:“老百姓给了我感情,我只是给了他们一点点科学技术。对老百姓,你帮助了他们,他们就会为你倾尽所有,我非常感谢这些。”
何家庆这一走不要紧,一走就是天,跨越8个省区,包括安徽、湖北、重庆、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个村寨,路程3万多公里,仅步行就多公里。
秦鉴君算了下,以常人每小时步行5公里计算,每天走8个小时,要走天。
成就也颇丰:沿途为2万多农户进行了次技术培训。
此外,全中国27个魔芋品种,他采集到17种,并发现最原始魔芋生存形态,证明世界魔芋故乡在中国。
但付出的代价是:当他回到合肥,60公斤的体重,只剩下40公斤,大病一场。
不知道是不是怕吓到人,老何到达合肥火车站时,在那逗留到了晚上,趁黑回到了家。
女儿何禾打开门后,只见门口站着一道“黑瘦”的影子,挑着一担东西。
那都是他沿途采撷的标本。
做这些事时,何家庆一直甘苦自怡、默默无闻。
他不喜欢外界过分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除此之外,何家庆的行动,还为知识分子这个词增添了别样的诠释:济世之情怀,务实之行动。
80年前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我想,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向着物欲横流和教育乱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何家庆,堪称一个斗士、一个英雄。
如果这样的人都不能被认作斗士和英雄,那一定是我们时代的耻辱和悲哀。
就像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这样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同样,行遍大半个中国、经常满面尘土、衣衫褴褛的何家庆,他犹如清莲的品格,比他在魔芋、栝楼领域作出的贡献更令人触动和深思。
10月24日,是何家庆捐献的两枚角膜完成移植手术一周年的日子。
两个来自淮南和六安的孩子,重见光明。
有人说,这是何家庆身上唯一能捐出的器官了。因多年辛劳,他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已经没法再“用”了。
但那一对眼角膜,医生说,非常透明。
这是一个有光的人的最后馈赠。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尽管,何家庆临终前写了一首诗《我走了》,嘱托人们忘记他。
但我想,对于这样一个任性了一生、只谈奉献而坚拒一丝索取、说走就走的倔老头,
这一次,我们不能遂他的愿。
他,仍然在。
作者:酌月
编辑:一木子南审核:Linn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