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八个字,提炼出了影响后世的曾国藩家风
TUhjnbcbe - 2021/2/2 2:02:00

年的今天,晚晴忠臣曾国藩出生。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也许可谓古代官僚士大夫们的“通箴”,但真正像曾国藩这样,在相关各事上都留下系统言说和践行实迹的“全才”并不多有。他的家风家教,更是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国藩被封侯之后,他的家庭自然就成了“侯门”。“侯门”的生活风习,也是反映主人状况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将其封侯前后的情况联系起来,则能见曾国藩不改传统、秉持勤俭家风的努力追求。

在安庆署衙,曾国藩得以与家人、亲戚一齐相处。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府衙旧址上稍加修整而成的这一处所,说不上豪华宏大。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后来追记了当年其居处概况:

署中内宅口一进,其前即签押房,其后有一院,在左旁复小有隙地。文正公(指曾国藩)稍增葺三楹,以分居二女及婿,复隔别其门,出入异路。文正公每至一处,常喜种竹,故环室有竹。又喜构望楼,以资登眺,因于三楹上加小望楼……凡修葺更造之费皆出自养廉银,不动公帑分文也。

与整日里花天酒地的那种达官贵人的眷属相比,这个督署里的眷属们,所过的确实算是比较简朴的生活。曾国藩对其要求颇为严格,而她们自己在平日里也养成了比较简朴的生活习惯。她们的仆人,除欧阳夫人自老家带来的一名月工资八百文的村妪,另外还有适湘潭袁氏的纪静所带的一名小婢。当时女眷们像梳妆之类的生活琐事,都要自理,不能假手婢媪,否则,被曾国藩查知便遭训斥。女眷们的活动圈也只限在署内,赶上街市上搞迎会之类的活动,她们只能从望楼上远眺一下。

曾国藩在力持传统家风、恪行家教并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方面的努力,不能说是虚伪的,而且有着多年坚持的一贯性。

说到曾国藩家族的传统家风,可以说是由曾玉屏老人奠定的。对其治家之道,曾国藩提炼、概括为“八字诀”,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经常性地以之教谕家人(各次所言,八字排列顺序或不尽一样,而以上面所引排列者不在少数),不啻视为传家“锦囊”。

这“八字诀”的大旨是:考,指谨行祖先祭祀;宝,指与亲属邻里搞好关系;早,指早起;扫,指扫除洒洗;书,指读书;蔬,指种菜;鱼,指养鱼;猪,指养猪。

其中除考、宝、书三项外,其余五项都是与农家生活直接相关的,集中概括了农家的一些勤劳事项。

农家最讲究起早,讨厌贪睡;而早起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要打扫当院街巷,这既合乎卫生要求,也是积肥的一种途径。种菜、养鱼、养猪,都是解决副食乃至交易换钱的重要事项,自产自食的东西似乎格外甘美可口。曾玉屏老人就尝言:“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

到了曾国藩这里,就更上升到一种特别的意境,那就是自行植养这些生物,能造就一种家庭兴旺的生机。

他曾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相承以来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咸丰八年(年)九月间,曾国藩在江西建昌*营中写家信,还特别询问:“下首台上之线瓜、娈瓜今年有收否?”又嘱咐弟弟“冬塘肥鱼望烘几个寄营”。显然,不是曾国藩真为解口馋,而是培养家门勤风,保持农家本色的一种督教手段。

其实,即使“考”与“宝”二项,也是与农家息息相关的事情。

祭祀祖先,无论穷家还是富室,都是要恪行的神圣之事。宗祠族祭,在乡间更是成规模的群体活动。以孝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即使对乡野的蓬门荜户也是浸润深刻的,何况像曾氏这种人家?和睦邻里,在乡间比城市更为讲究,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种朴素的谚语却概括了乡间邻里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

旧时乡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交往面很窄,而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时常遇到自家力不能及的事情。协同互助,靠邻里最为便捷,一旦邻里关系弄僵,过日子就会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曾玉屏那时尽管已是在乡里说话算数的人物,但和睦乡邻也是他所特别注意的。到曾国藩在外做官,写家信也时常问讯和嘱咐睦邻和接济亲友方面的事情。

唯有“书”字一项,说来未必与每家农户都结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轻视读书,只是有些人家实在没有条件罢了。事实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对识字的神圣感往往要强于识字者,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要让自家子弟读几天书、识几个字,去领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的。

“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这种俗谚对农民与其说具有刺激性,不如说更具有信条意义。前边已经述及曾玉屏其人在读书方面早荒晚悔、寄望儿孙,而靠读书成名成功到了曾国藩身上如愿以偿的特定情形,这使得“书”字诀自然更包含进了特别意义。

所谓“耕读之家”,是曾氏给自家当初的恰当定位。到了曾国藩兄弟这辈,虽上升为显宦人家,但是起码在曾国藩的心目中,仍真诚地想要保持耕读之家的本色和传统,其中核心精神,可以说就是持勤俭而戒豪奢,他屡屡以此来训诫家人。

他于同治二年(年)冬间写给国潢弟的信中,责其兄弟在乡“各家规模总嫌过于奢华”,如四抬之轿,“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此断不可”,“即弟亦只可偶尔一坐,常坐则不可”;告诫乃弟“于俭字下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

及至贵为侯门,曾国藩的这种警策之心亦不稍怠,在给国潢弟信中曾说,“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

蒋市街在离曾国藩老家几十里的地方,当年他曾去那里的集市上卖自家编的菜篮,曾国潢则曾在竹山坳给人以车拖运墓碑,这种营生对于他们兄弟来说或许只是偶尔为之,但成为曾国藩记挂在心用以教谕家人克勤克俭的典型生活素材。其人这样努力教谕家人持勤俭而戒奢华,用意自然是为家族能安妥顺遂、福祚绵长。曾国藩晚年的这一说教或许很能体现他上述教谕的思想基础: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所不许也,能其久乎?

当然,曾国藩纵有此心,侯门优越的地位条件之下,不要说对其整个家族,即使对自己的小家庭,也难以保证克勤克俭,一点不染奢靡之气。及至他去世的前一年,曾给国潢、国荃弟写信这样述说他署中家庭的用度情况:“所用弁仆妪婢等太多,食口众,则用度浩繁。又兼治病医药,百端奢靡,入少出多,江督岁中进款竟不敷一岁之用。曩者尝怪澄弟日用太侈,不能节俭,以致欠债甚巨。今余亦因用度不俭,亦将欠债,深为可讶。”将他的这番话,与前边引及的所谓“凡居官不可有清名”云云联系起来,岂不更有助于体察其“深意”所在?

而无论如何,当年像曾国藩居这样的高官崇爵,尚能有几分对自家倡俭戒奢的真心,也算难能可贵了吧?这在其后人身上发挥的影响效用也是明显的,小女纪芬就不失为一个典型。她自幼恪遵父教,培养勤俭,终生秉持此旨,这位寿过九十的“崇德老人”,留下《廉俭救国说》,其精神之源,便直接溯及乃父的言传身教。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点赞本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八个字,提炼出了影响后世的曾国藩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