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材品质评价与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
TUhjnbcbe - 2021/3/21 14:15:00

中药材品质评价与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

詹志来郭兰萍金艳杨光*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具有双重特性,它既有药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同时中药材还有区别于化药的农副产品特性,其从种质到种植、采收、加工、储藏、运输到出售,整个过程链长,受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同时还受到采收加工方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之化药而言质量不均一、差异大,必然产生了优劣的差异。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按质量优劣划分规格与等级,以便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流,因此中药材的规格等级自有交易起就已经存在了,早在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中就有详细的规格等级记载。

然而对于中药材品质优劣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理论上讲药材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临床疗效,其内化的是药效物质含量的高低。然而受到科学技术所限,至今尚难作出准确评判,因此长期以来中药材商品质量仍然以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而中药材的外观性状,如形状、大小、色泽、质地、气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质量的优劣,本草生药学家谢宗万教授提出了中药材“辨状论质”的观点为学界所公认。因此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是其品质的外观标志,是衡量药材商品质量优良的标准,同时也是商品交易的必然产物。

中医药在现代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巨大优势,日益受到国人乃至世界的重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疾病谱变化、自然环境恶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等因素影响下,中药材的品质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认为中药材质量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声音,公众对优质中药材的呼声日益高涨,亟待在新形势下重新制定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标准。因此有必要对中药材规格等级与品质评价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此前课题组已经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1],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整理发现,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全面深入分析。

历代有关中药材商品学的专著较少,大多于综合性本草中有相关论述,且侧重于品质评价,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可谓是最早的商品学专著了,其中有明确的规格等级及其相应价格的描述,而其后的历代本草均侧重于品质优劣的评价,直到民国时期的文献才有明确的记载商品规格。应该说品质评价也是广义的规格等级,如不同品种和产地的优劣与今天药材商品规格划分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而来,无法割裂的。不可否认的是历代对于按照粗细、直径、大小等进行等级划分记载较少,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其存在。毕竟中药材的商品流通自古就有,民国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当然随着药材商业的发展,中药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建国后药材的统一购销,其后的药材市场化更加促进了药材论品相分级的现象,因此药材的规格等级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及标准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不同时期的特点,通过对代表性文献中的具体药材评价实例做列举,将中药材的规格等级的演变过程分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深化认识期、成熟期、发展期、继承与转变期,更加清晰的将中药材规格等级与品质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予以展现,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材的品质评价,也为重新制定规格等级标准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萌芽时期(秦汉魏晋时期)

秦汉魏晋时期是药材出现规格等级的萌芽阶段,也是我国药学知识与经验的首次总结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即产生于这个时期,该时期主要对药物的临床功效进行了总结,而对药材的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等记载则相对较少。从现存文献来看,该时期对药材品质优劣的评价较为单一,主要依据产地及外观色泽进行等级的划分,但同时也涉及了多种划分方法,代表性著作有《范子计然》《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

该时期药材商品学著作首推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其最早见诸于文献是在《齐民要术》中的引用,又被《旧唐书-经籍志》所收录,两者记载卷数和内容全同,可断定为同一本书,虽然该书早佚,然马国翰、*奭、茆泮林和鲁迅等人都曾对该书进行过辑佚[2]。且被《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及《本草纲目》等后世本草所引用。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在各药材项下对《范子计然》所提及的规格划分均逐条予以引用。该书为最早的中药材商品学记录,无功效主治,绝大部分药材有产地记载,但由于受到当时地域范围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其记载的地域范围大部分集中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附近。

该书最早对药材进行明确的规格等级划分,39种记有优质品的评价依据,4种记有上、中、下等级及价格,2种药材按照品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规格(见表1),大部分药材按照外观颜色进行划分(见表2),此外部分药材按照形状、粗细、色泽、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进行划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出现了采用色泽与采收时间,色泽与大小的多指标评价方法,其较单一指标更加完善(见表3)[3]。

表1《范子计然》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产地

规格

特点

螵蛸

出三辅

上价三百

有产地,有等级划分但无明确依据

柏脂

出三辅

上价七十

中三十

下十

皂荚

出三辅

上价一枚一钱

大兰

出汉中三辅

产地规格、优质指标的提出

出河东宏农

白者善

石赭

出齐郡

赤色者善

蜀赭

出蜀郡

备注:三辅:与京城长安紧邻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表2《范子计然》中药材按色泽划分等级列举表

品名

产地

等级

特点

细辛

出华阴

色白者善

均给出产地,在产地明确的基础上采用外观颜色对药材进行优劣划分

薯蓣

出三辅

白色者善

附子

出蜀武都

中白色者善

*芩

出三辅

色*者善

防风

出三辅

白者善

半夏

出三辅

白者善

牡丹

出汉中、河内

赤色者善

出三辅

*白色者善

表3《范子计然》中药材按其他性状划分等级列举表

品名

产地

规格

依据

人参

出上*

状如人形善

形态

秦艽

出陇西天水

细者善

粗细

杜若

出南郡汉中

大者善

粗细

松脂

出陇西

如胶者善

质地

当归

出陇西

无苦者善

气味

白芷

出齐郡

以春取*泽者善

色泽与采收时间

*连

出蜀郡

*肥者善

色泽与大小

滑石

滑者善

质地或手感

该时期其他相关著作尚有《神农本草经》[4],其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主要记录临床功效,部分药物记载生境,较少涉及药材商品规格。仅有极少数记录了其品质优劣评价,如蝼蛄夜出者良,生平泽。随其后的另一部著作,即魏晋时期众多医家论述汇总的《名医别录》[5],除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外,还增加了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及其加工方法,极大的增强了对药材的认识,其中少数论及品质评价,其划分方法与《范子计然》中所载方法相近,均较为古朴单一(见表4)。

表4《名医别录》药材品质评价列举表

名称

品质评价

依据

特点

地*

一名苄,一名芑,生咸阳,*土地者佳,二月八日采根阴干。

生境

增加了生境、采收季节与加工,其品质评价指标更加丰富与细化

石韦

一名石皮,生华阴山谷,不闻水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干。

生境

蜈蚣

生大吴江南,赤头足者良。

色泽

白蜜

生武都河源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色泽

麝香

生中台及益州雍州山中,春风取之,生者益良。

采收

蛇蜕

一名龙子皮,生荆州,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采收

葶苈

一名下历,一名蒿,生藁城,立夏后,采实阴干,得酒良。

加工

蛴螬

一名蜰齐,一名勃齐,生河内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

蜚虻

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代赭

一名血师,生齐国,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采无时。

二、初步形成时期(南北朝隋唐时期)

南北朝隋唐时期在药材的品质认识上较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的框架,奠定了后世规格等级划分的基础。其主要的特点有:第一,对药材按品种区分规格,不同品种疗效不同。第二,尤其重视药材不同产地的品质差异,提倡优质区域的药材,可以说是最早提出道地药材的概念。第三,在品种、产地分规格的基础上结合颜色、大小、质地、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进行等级优劣的划分。第四,根据不同规格等级药材以临床疗效作为最高评价指标进行区分。这种强调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药材质量的差异,并予以分开,并将各产地药材的性状与临床疗效相结合的综合性划分方法影响了后世近余年的药材评价,至今仍具有非常之科学性,奠定了后续中药材以临床疗效为终极目标的划分方法。与当前市场实际划分方法已经较为接近,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代表性著作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

本时期著作首推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6],其对前朝的本草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又一次的总结,并开创性的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极大的丰富了药材规格等级的认识。其对品种的认识较此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如对朮分赤白两种,菊花有野菊之分等,并对其按功效不同进行了区分,可以说是最早的按照药材不同来源分规格(见表5),与现今按不同的基原分规格如*丝郁金/绿丝郁金等如出一辙;此外对药材不同产地的品质优良有了较深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早的明确了道地药材,此前的文献虽然提及了药材的产地,但未对不同产地进行品质优劣的比较,因此这点上来说,陶弘景开创了按照产地区分规格的先河(见表6),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药材市场上大部分多产地的药材按照产区划分规格。此外该书中大量关于性状的评价描述,诸如形态、气味、颜色等(见表7,8),这又较前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奠定了药材规格等级的划分方法。

由于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对峙的时代,虽然尽了个人最大的努力,难免存在着片面性和错误。唐显庆二年(公元年)*府组织在陶弘景集注的基础上集体编修新本草。同时征集全国各地所产的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以供编书之用。纠正了不少此前的错误,也增补了很多新的内容,较此前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代表作《千金翼方》中进一步明确了道地药材的概念,“药出州土”篇成为后世道地药材之肇端。以当时的*治区划单位“道”为据,划分药物的产地,“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7]说明当时对药物的产地所致品质差异的认识已经非常的深入,这是也中药材商品规格按照产地划分迈出的重要一步。

表5《本草经集注》药材按品种进行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划分

特点

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

按照不同的物种(基原)进行规格的区分。

葳蕤

今处处有,其根似*精而小异。服食家亦用之。今市人别用一种物,根形状如续断茎,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出荆州。

菖蒲

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花也。东间溪侧又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正如蒲,无脊。

菊花

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名苦薏,非真。

羌活

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茎直上,不为风摇。

表6《本草经集注》药材按产地进行品质评价列举表

品名

品质评价

特点

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

明确了不同产地的品质差异

干地*

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实如小麦。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间以彭城干地*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

今出广州湛惠为好,湘州、始兴、桂阳县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广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

干漆

今梁州漆最胜,益州亦有,广州漆性急易燥。

细辛

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

桑寄生

今处处皆有,以出彭城为胜。

表7《本草经集注》药材按性状进行品质评价列举表

品名

品质评价

特点

茯苓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采用多种性状特征如颜色/形态/断面/质地/气味等方法进行划分。

天冬

奉高,太山下县名也。今处处有,以高地大根味甘者为好。

麦门冬

冬月作实如青珠,根似,故谓门冬,以肥大者为好。

沙参

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

表8《本草经集注》药材按产地与性状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品质评价列举表

品名

品质评价

特点

甘草

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明确提出不同产地的质量差异大,最早的按产地划分不同质量规格,在此基础上采用性状予以区分,并做出相应等级的评价

人参

上*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世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

升麻

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

当归

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

防风

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三、深化认识时期(宋金元时期)

宋朝是本草的大整理时期,也是本草由手抄向刻版转变的时期,宋以前的绝大部分药学资料均赖《证类本草》得以保存。同时宋金元时期是中药材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药材种类由唐《新修本草》所载的种发展到证类的种,将近翻了一倍。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对外交流增进,版图的扩大及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药材需求增加,贸易繁荣,对药材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出现了基原增加,产地扩大,逐渐出现家种药材等情况,因此对药材的优劣评价的认识上更加深入,是一个认识深化扩展的时期。

本时期药材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特点有:(1)种源明显增多,很多药材增加了近缘种,并明确记载伪品,提出不同基原药材疗效的差异。(2)产地明显扩大,很多药材记载产地大大增多,更加重视产地区分品质。(3)栽培增多,且认为家种必加粪壤,栽培品较野生品质差。(4)在药材规格划分上基本上沿用之前的方法,重视不同品种的疗效区分,同时伪品增加,重视真伪鉴别。

本时期代表性著作有《证类本草》[8],其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宋朝*府后据依校刊增订为《大观本草》《*和本草》《绍兴本草》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其针对《嘉佑本草》《图经本草》《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之疏误进行了订正与发挥,这些著作也得以保存了下来。此外还有寇宗奭的《本草衍义》。

表9宋金元时期药材品质评价列举表

品种

品质评价

出处

*连

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嘉佑》

生巫阳川谷及蜀郡、泰山,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

《图经》

*芪

今原州者好,宜州、宁州亦佳。

《嘉佑》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芪。然有数种:有白水芪、有赤水芪、有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木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芪,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

《图经》

谨按*芪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芪。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芪,然*芪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重广补注》

芎窮

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关中出者,俗呼为京芎,并通用,唯贵形块重实,作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也。

《图经》

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

《衍义》

防风

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曝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亳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

《图经》

茵陈蒿

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也,叶至细,色*,味辛,甚香烈,性温。

《图经》

前胡

旧不着所出州土,今陕西、梁、汉、江淮、荆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京师北地者,色*白,枯脆,绝无气味。江东乃有三、四种,一种类当归,皮斑黑,肌*而脂润,气味浓烈。一种色理*白,似人参而细短,香味都微。又有如草乌头,肤黑而坚,有两、三歧为一本者,食之亦戟人咽喉。中破以姜汁渍,捣服之,甚下膈,解痰实。然皆非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吴中。又寿春生者,皆类柴胡而大。气芳烈,味亦浓苦,疗痰下气最要,都胜诸道者。

《图经》

芍药

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便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

《嘉佑》

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

《图经》

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曝干货卖,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人药不可责其效。今考,用宜根据《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

《重广补注》

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

《衍义》

四、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本草著作大大增加,对药材的认识又较宋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宋至清近六七百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对药材的评价逐渐趋于统一,在宋金元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地的概念,即在强调药材的适宜区域性基础上,重视性状鉴别,对常用大宗药材均提出了明确的品质优劣区分。对部分药材的认同趋于一致,大大完善了药材的规格等级,也将传统的规格等级优劣的划分基本确定了下来,因此可以说是传统规格等级的成熟时期。

最显著的特点:(1)明确了道地药材,即用临床疗效来选择优质药材的产区。(2)对具体各药材的规格等级划分逐渐统一化,逐渐形成了为大家所公认的优质评价方法,包括品种、产地、性状鉴别。(3)大宗药材的产地逐渐固定,不像宋元产地分散且多,与开始逐渐种植有关。例如川芎、当归、白术等均已开始栽培,并与野生者进行区分,且具有较为统一的品质评价。(见表10-12)

本时期代表性著作:《本草原始》[9]《品汇精要》[10]《本草蒙荃》[11]《本草纲目》[12]《本草从新》[13]《本草求真》[14]《本草纲目拾遗》[15]《本草述钩元》[16]《植物名实图考》[17]等。《本草原始》是本草史上第一部绘制药材图谱的著作,所绘药图多为作者根据实物绘制,较为逼真,并附有说明。《品汇精要》为明代官修本草,其分项精确,叙述简明,使读者能有系统地了解每一种药物,其中对大部分药材均有明确的道地产区(见表13)。《植物名实图考》是作者在长期对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和大量收集资料基础上编绘而成。对植物产地和生长环境记述较详,还附记药物土名和用途,在品种考证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

表10明清时期川芎规格等级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等级划分

出处

芎窮

凡用以川中大块重实,作雀脑,皮色*黑,肉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而已

《原始》

芎窮

生川蜀名雀脑芎者,(圆实而重,状如雀脑,此上口也。)用治凡病证俱优;产历阳(属庐州府。)名马衔芎者,(根节大茎细,状如马衔。)含京芎关中所种,(关中古西京多种莳,因而得名。)功专疗偏头疼。台芎出台州,(属浙江。)只散风去湿;抚芎出抚郡,(属江西。)惟开郁宽胸。余产入药不堪,

《蒙荃》

芎窮

蜀产为川芎。秦产为西芎。江南为抚芎。以川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者良。

《从新》

芎窮

蜀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者良。江南产者为抚芎。秦产为西芎。

《求真》

芎窮

种莳者根形块大。实而多脂。山生者细瘦辛苦。蜀产。名川芎。形块坚重圆实。色*不油。如雀脑。嚼之甘辛(其味甘辛。于用方合。)者上也。治血虚胎产病俱优。焦枯者不用。西芎产关中。色微青。专疗偏头痛。如产后血虚与气虚者。俱不可服。其实大坚重。内外俱白。锉之成片者。亦西芎也。不入药。台芎产浙江台州。止以散风驱湿。抚芎产江西抚州。小而中虚。惟开郁散气宽胸走经络之痛。皆非血虚所宜用。

《本草述钩元》

表11明清时期当归规格等级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等级划分

出处

当归

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头大尾粗色白坚枯者,为搀头归,止宜入发散药尔。

《纲目》

当归

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当归,最胜他处。

《原始》

当归

生秦蜀两邦,(秦属陕西,蜀属四川。)有大小二种。大叶者名马尾当归,*白气香肥润;(此为上品,市多以低假酒晒润充卖,不可不察。)小叶者名蚕头当归,质黑气薄坚枯。(此为下品,不堪入药。)

《蒙荃》

当归

川产力刚善攻。秦产力柔善补。以秦产头圆尾多。肥润气香。里白不油者为良。名马尾当归。尾粗坚枯者。

《从新》

当归

陕蜀秦汶诸州多栽莳为货。以秦产头尾圆色紫气香肥润者。为马尾归。最胜他处。尾大头粗色白坚枯者,为头归。止宜入发散药。二八月采根。川产者力刚而善攻。秦产者力柔而善补。择肥润不枯燥者用。

《本草述钩元》

当归

秦产(秦州汶州所出。)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名马尾当归。其性力柔善补。川产尾粗坚枯,名头当归。其性力刚善攻。只宜发散。

《求真》

表12明清时期白术规格等级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等级划分

出处

白术

褐(图经曰)宣州舒州及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道地)杭州于潜佳根坚白不油者为好类生姜而皮粗皱土褐

《品汇精要》

白术

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价论八换。其形有鹤颈鹤头,羽翼足俱全,皮细带*,切开有朱砂点,其次出北乡,皮色带黑不*。茅翼云∶产徽州者皆种术,俗称粪术。乃粪力浇灌大者,肥而无鹤颈。野生者名天生术,形小,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得土气浓也。于术亦野生,出于潜,产县治龙脉土上者,其内点真似朱砂,猩红如洒血。鹤颈肉芦干之清香,产他处,内或无点纯白,或有*点,总不及龙脉上产者为上品。冬月采取,形味方全。一种江西术,其形甚小,与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不可用。

《拾遗》

白术

出浙江于潜地者为于潜术。最佳。

《求真》

野白术

产于潜者最佳。今甚难得。即浙江诸山出者。俱可用。俗称为天生术。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其得土气浓。须乃其余气也。其次出宣歙者。名狗头术。冬月采者佳。用糯米泔浸。(借谷气以和脾。)

《从新》

种白术

产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采者为佳。并无鹤颈与须。反肥大于野术。熬膏良。(云术形长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杂之。)江西白术。其形甚小。与浙江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如野术不可得、唯用台术为稳、余俱不可用。)

《从新》

白术

白术苦甘气和。宋以来始各自施用。秋采者佳。春采者虚软易坏。白术吴越有之。浙产为云头术。颇肥大。种由粪力也。易润油。歙产名狗头术。虽瘦小。得土气充。甚燥。其白胜于浙术。宁国昌化池州者。并同歙术。境相邻也。出茅山。细而带糖香味甘者真。

《本草述钩元》

表13《品汇精要》中药材道地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等级划分

*精

(图经曰)生山谷今处处有之(永嘉记云)出崧阳永宁县(道地)嵩山茅山根肥而脂润者佳

菖蒲

(图经曰)出上洛梁州池泽及蜀郡严道今处处有之(道地)池州戎州者佳根一寸九节坚实者为好

菊花

(图经曰)生雍州川泽及南阳山谷田野中南京川汝南上*建安顺*郡河内今处处有之(道地)南阳菊潭者佳花蕊甘美者为好

人参

(图经曰)生上*山谷及闽中新罗今河东泰山诸州皆有之(唐本注云)潞州平州泽州易州檀州箕州幽州妫州太行山(药性论云)渤海(道地)辽东高丽上*者佳根滋润坚实者为好

天冬

(图经曰)奉高山谷金城今处处有之(道地)北岳地阴者尤佳根圆而短实者为好形类百部而脂润

地*

(图经曰)咸阳川泽及同州今处处有之根肥大者为好

苍术

出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道地)茅山蒋山嵩山者为根干坚实者为好类姜而无桠

五、发展时期(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代,随着西学东渐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掀起了中医存废之争,在这种中西方医学碰撞的特殊历史时期,中药仍然有较大发展,药材的规格认识在明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入。随着中药材引种的增多,产区的扩大,本时期尤其注意产地划分。

本时期特点有:(1)在明清道地的基础上,重视药材不同的产地规格,现今各地的道地药材基本在此基础上定型。(2)随着进出口的增加,药材栽培日趋增加,出现了很多进口及栽培品种。(3)明确了按照大小的规格划分方法。(4)出现了硫熏药材。此外随着药材应用的增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诸多造伪现象。(见表14、15、16)

本时期代表性著作有《药物出产辨》[18]《增订伪药条辨》[19]《鉴选国药常识》[20]《药物学备考》[21],《药物出产辨》是陈仁山多年从事药材相关工作的经验总结,陈氏很重视药物的道地产区,认为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其认为“药非道地,虽对症必无功,则选不如不选,用如不用也”,因此其书中大量的记载药材的不同产地及其辨别,也为道地药材规格提供了依据。同时明确提出了硫磺熏制药材的有害无益。《鉴选国药常识》由蔡雪程等编著于民国25年,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每一味药材项下均有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并有价格比较,同时在鉴别项内对不同的产地药材做性状区别。《药物学备考》由北平同济堂经理刘文英编著,书中每味药均有产地与品类的记载,其中品类中有明确的规格等级划分,与现今的划分基本一致。

表14《药物出产辨》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等级划分

菊花

菊花有*白之分,白者以产安徽亳州为最,其次河南怀庆府,又其次则产广东潮州。色黑味苦。又一种白杭菊,产浙江杭州府。合药用少,茶居用多。又一种*杭菊,亦产于浙江杭州府。又一种大朵者,名*菊王,亦产杭州府。*菊,近日广东小榄有种。花瓣略大,色*而带红,味不香。杭州产者,色*而带青,味温香。大有可别。白菊,再有一种名绿蒂菊,产安徽滁州。又名滁州菊,味最清凉。不甜不苦,白菊之中以此味合药为适当。

茯苓

茯苓以云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质粘不能刨片。产安徽省者名安苓,选起最好者为排苓,又名天生苓,其次大苓/中苓/小苓之分。刨片者俱用安徽苓。

天花粉

花粉,产广东阳江为最。本质最幼滑,可惜用硫磺燻过,致其变味。所谓贪其好色,遂至转性而不适于用。广西八属等均有出,质略粗,亦用硫磺燻之,惟不亚于阳春也。又有产自安徽安庆府、亳州等处,个头略细,质粗,但无硫磺味,最宜用之。及(又)名栝蒌根,医生用治咳症,以为可以除痰清热,孰料制造花粉者,不惜硫磺工本,燻至质味转酸,不独无益,而又害之。

百合

湖南湘潭、宝庆产者,名拣片外合,为最佳。由湘潭经北江到广州,在北江栈沽。以龙牙合为最,拣片次之。一产湖北麻城,名麻城合,用硫磺燻至其味酸,不适用。有产四川者,名川合,亦可用。有产江苏省,名苏合,味略苦。均夏季出新。

表15《鉴选国药常识》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道地产区

其他产区

价格比较

*参

山西上*(即山西长治县古潞安州故称潞*参)

高丽四川叙府灌县(名独枝*)打箭炉(名龙*)关东并有以他种药物相伪者

四与一之比(即购道地产区货物一斤可购其他产区货物四斤)

西洋参

家罗里纳州及坎拿大

日本高丽并有以他种药物相伪者

九与一之比

玄参

杭州笕桥

台州崇明南京

二与一之比

*芪

甘肃临潭县(即古洮阳)

天津漳州

三与一之比

表16《药物学备考》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产地

品类

东洋人参

日本信州、会津等处

分大小枝装纸袋,有旭记、宇记等字样之别

紫丹参

河北及口外、安徽滁州等处

大小肥瘦有殊,产北口外者佳

玄参

浙江杭州,人工种植培养

有大小修卢去尾之分

三七参

云南昭通府,广西亦产

有六十四枝、一百枝之分

*芪

北蒙库伦、黑沙滩、卜奎、草地边

有原黑皮、煮皮、白皮、松皮之分

甘草

西口外大同者良,热河等处次之。带皮者,做烟草酱油料用

分粗细大小,有皮,无皮,及粉质多少以定价

六、继承与转变期(建国后)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药材使用量的增大,各地成立药材公司,由国家按照计划实行收售,各省市药材公司相继出版药材收购手册,按照不同大小论价收购,按需调配。药材公司组织老药工编纂《药材资料汇编》《中药材手册》等,对传统规格等级进行了整理,并对药材规格等级进行了简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先后颁布三次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20世纪50年代末期,卫生部制定了《38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60年代中期,卫生部和商业部将其增加至54种。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又修订增加为《76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这一阶段由于计划经济时期,药材由国家统一收购,因此为了购销方便,主要依据药材大小进行等级划分,如根及根茎类药材大多按照每市斤的个数或长短粗细等予以分等。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客观上较难操作,加之药材使用需求的增加,规格等级开始出现转变,转变成按照大小为主的划分方法,但也重视品种、产地等因素。

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年起,中药材市场全面放开,国家不再统一调配,其后经过整顿全国只保留17家药材市场,因此可以说中药材经营较早进入市场机制,但也出现了原先由药材公司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套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被逐渐淡化的情况。加上药材由野生为主逐步向栽培为主的转变,产地与性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原先的标准也难以适用。此外随着国家药典标准对于指标性成分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中成药比重大大超过饮片配方用量,中成药对指标性成分的严格要求,导致投料企业更多关心药材指标性成分的高低,而部分药材由于含量与直径等成反比关系,因此甚至出现了等级越高含量却不符合药典标准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对于规格等级的淡化。但市场在新形势下自发的产生了新的规格等级,这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随着栽培的增加,很多药材如防风、*芩、羌活、藁本、秦艽等均按照栽培模式划分成野生与家种规格,此外随着产区的变化,市场按照不同产地划分成不同的规格。因此该时期是规格等级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期。

表17《七十六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22]*芪规格划分列举表

品名

规格等级划分

*芪

1.*芪规格标准:

特等: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色或*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70cm以上,上部直径2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cm。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

一等: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色或*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5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cm。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色或*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4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cm,间有老皮、无须根、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色或*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不分长短,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cm,间有破短节子。无须根、虫蛀、霉变。

七、当前市场规格等级现状及展望

当前药材规格等级发生了较大变化,究其原因根本上是由于中药材的资源限制型导致的,比如随着需求的增加,野生资源的枯竭,必然导致其向资源丰富地区转移,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口货,部分是临近国家的同基原药材,但也存在很多基原不清的药材,如砂仁、天冬、土茯苓等,其性状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致了新的规格的出现。

受正品基原野生药材蕴藏量减少,种植技术与成本的限制的影响,导致产量较大的近缘的物种或者产量更高的杂交品种作为替代品出现,比如杂交栀子等。另外由于栽培的逐渐普遍化,大宗药材由野生向栽培品转变。栽培品种与野生性状差异大,价格差异也大,出现了较多栽培规格,如栽培防风、*芩、藁本、羌活、秦艽等。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药材出现无序的引种,结果导致很多栽培药材出现不同的产地规格,如河南丹参、山东丹参、山西丹参、中江丹参、安徽丹参等产地规格。这都是新时期药材规格区别于以往的地方。

另外产地加工日趋明显,由于保健食品以及产地追求附加值等因素,出现了大量产地切片,致使流通商品中已很少原药材个子货,如趁鲜切片较多,不少药材由于趁鲜加工导致外观性状有较大差异,如天麻片、白术片等,这也导致了商品规格发生新的变化。此外新的药典对硫熏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以往较多的硫熏规格逐渐减少,无硫药材的性状与其差异较大,但低硫药材仍然存在,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规格。

同时药典对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达到药典的标准,市场出现不少以含量为先的现象,传统的性状区分优劣逐渐被淡化。部分药材其成分分布在表皮,因此其余按大小划分等级成反比,导致传统认为等级高而含量却不合格的问题,投料企业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材品质评价与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