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祥诗作
◎叶子上的虫洞
王*明
既然不能愈合
把它当作一朵花吧
这样心就香了
把它当作第三只眼睛吧
这样心就亮了
残缺历练豁达
残缺顿悟人生
放下了
心,就轻了
选自本期《每期好诗》栏目作品
作者简介:王明*,男,山东诸城人,60后。作品见《山东诗歌》《齐鲁文学》《长江诗歌》等刊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诗心即人心。简评:
这首诗写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当突然遭遇病痛或挫折时,该如何处理,如何安尉自己,并能迅速走出迷茫或困境。有时,当不幸降临,又无法彻底改变的时候。只能换位思考,改变自己。换种心态,换种生活方式,调节心情,平衡情绪,重燃生活之希望,才能继续前行。多么有哲思的语言呀。常常会使人联想起,有时残缺不全也是一种美丽;有时残缺也是一种不屈的人生经历,必须正视这种现实生活。此诗言简意赅,寓诗理于情理之中,读来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备了“哲理诗”特有的艺术魅力。◎杨凌回忆
落樱
我抱着三千青丝来细数
一个城市,从熟悉到陌生
耗尽了几个春秋
路过同一个车站
一次是送别
这一次用来感念
作者简介:落樱,本名刘莎,女,90后。从事医药销售,作品见《锦州晚报》《咸阳日报》《诗影响》《雁翔湖》《汭水》等报纸。诗观:洞悉生活,多去看、去想、去思考、感悟再下笔,发自肺腑的抒发诗情。选自《山东诗歌》年第1期
简评:
这首诗,语言质朴,文字凝炼,构筑起一个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发展与变迁。诗者通过洞悉社会生活,并加以分析提取养份。讴歌为城市建设或发展“添砖加瓦”的奋斗者,也许是为之付出过汗水的打工者,因而对城市的一切充满热情,而倍感亲切与温暖。一批批城市人进进又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又栉比;一个个都市人熟悉又陌生。一座城市的拓展,经济的增长,诗者青丝三千皆成霜,“路过同一个车站/一次是送别/这一次用来感念”。诗者不加粉饰,直抒胸臆。将耳闻目睹的那些对城市发展产生的思索与感触,千言万语浓缩为充满张力的诗行,让读者咀嚼品味。诗至此,戛然搁笔。一切尽在不言中,然诗境反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窗外
侯强
有时风来过
有时雨点敲敲玻璃的寂寞
有时你看看
一句话也不说
巷口斜对面的第五阁楼里
写字台旁
有人捧着脸
嘴角微微翘
作者简介:侯强,河南邯郸人,70后,教师,系河南郸城作协、诗联会员。在《大西北诗人》《山东诗歌》《诗博刊》等刊发表诗作。诗观:品味诗的生活,书写诗的人生。选自《山东诗歌》年第22期
简评:
这首诗通过对“窗外”所见风景“剪辑片段”的描绘与感悟。看似简单却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渗透着人世与自然的关系,截取窗外的一个“特写镜头”。世间人事,往往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当你依窗看风景,也许人家也把你当成窗子风景的点缀。
当读者读着这些鲜活灵动的人事、景物,领悟其境时,大脑里,即刻会闪现出卞之琳《断章》中的经典哲理诗行。作为读者,虽不能武断臆测诗者的创作灵感及艺术某篇布局如何。然小诗确与《断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生与道德的范畴中,生死,悲喜,善恶,美丑诸如此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当人们洞悉了这些为人处事之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更不会被一时的得失哀乐所羁绊。常常能领悟人生百味,获得人生思虑,进而从生活中获取快感,获得成就感或者满足感。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这首哲理小诗,颇值得让读者去读思,去品味。◎柿子红了
彭一女
此时,风是有染料的
吹一下,就像刷子刷一下
几次之后,就刷出一树红果
此时,树是虔诚的
越红越低头,叩谢大地恩泽
交出一树红心
每颗都面向大地母亲
选自《山东诗歌》年第23期《女诗者专栏》
作者简介:彭一女,女,湖南株洲茶陵人。在《中国草根》《乡土文学》《中华文艺》《山东诗歌》等刊发表诗作。诗观:用最纯的心,写最真的诗。简评:
这首诗,选择了自然界极为普遍的“柿子”作意象,来揭示“虔诚”“恩泽”的本质特性。诗者描述极具想象力,将无色无形的风,化为有色有形的“染料”和“刷子”,想象丰富,颇具艺术力。诗作结构严谨,层次丰富。诗中写道“此时,树是虔诚的/越红越低头,叩谢大地恩泽/交出一树红心”,诗者呈现“柿红”不是目的,笔锋一转,揭示“红柿”对大地的“恩泽”和“虔诚”之心。到此,诗该结束了吧!可诗者接着用“每颗都面向大地母亲”作结。此诗蕴藉丰富,耐读。◎剃头有感
姚根国
秃顶稀疏草木秋,风霜雨雪染眉头。
曾经黑发庄周梦,今日年高万事休。
选自《山东诗歌》年4月刊(总第24期)《古韵厅》栏目话题诗有感
作者简介:姚根国,男,60后,安徽安庆人,现居安徽淮北,中学高级教师。作品见《诗词月刊》《澳门市民日报》《岭南诗歌报》等刊。诗观:深入生活,书写本真。简评:
这首诗特点是小题材,大人生。诗者截取了日常生活中一件及其普通的“剃头”小事,却“小中见大”地阐述了光阴荏苒,经年易逝,人生鬓秋的生命轮回规律。从而给读者留下感悟其哲言的余地。
首先,在行文上采用虚实相生的结构安排。如前两句“秃顶稀疏草木秋,风霜雨雪染眉头。”之中“秃顶稀疏”感慨的是人生渐渐步入“一甲子”的外貌特征,而“风霜雨雪”则是经年生活艰辛劳累的概括性虚笔。在一“实”一“虚”中,突出了人已步入中年,漫漫变老的情状。这些特写镜头,在读者的眼眸之中定格,久久挥之不去。
其次,采用对比、用典故来揭示主旨,进一步加深读者印象。后两句“曾经黑发庄周梦,今日年高万事休”中,“曾经黑发”与“今日年高”前后对比强力,写出了诗者曾有过“黑发”轻狂,踌躇满志时的激情与抱负。然随时间流逝,风雨侵蚀,如今渐成“老朽”。特别是诗中“庄周梦”典故的巧用,更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从而使诗的张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感叹世事的沧桑变迁。人生无常,岁月无情。尚若曾经“黑发”年少时不努力,等到“年高”时,必将“万事休”——成蹉跎。
诗者经过如此一番匠心独具的打磨,水到渠成地升华了主题。从“剃头”的“小”题材里,挖掘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当然诗无达诂,诗中蕴含的哲思及其个种滋味,值得读者去品赏,去体悟。◎妈妈,我很听话
根喜
妈妈,我很听话
你和爸爸外地打工
我在家陪着熊娃娃
妈妈,我很听话
我想听你唱歌
熊娃娃不会说话
妈妈,我很听话
我想偎你怀抱
像熊娃娃一样抱抱我
妈妈,我很听话
我总是在夕阳下
陪着影子说话
作者简介:根喜,原名张根喜,山东济宁市人,作品发表在《零度诗人》《蓝星诗刊》《晶莹美刊》等刊及网络平台,诗观:一首好诗,首要有精句,其次含有一些修辞手法,其三需有韵律的节奏感,有共鸣的内容,有联想力,弹性力,和有优秀的画质感。选自《山东诗歌》年10月刊(总第18期)《童诗》栏目
简评:
这是一首写留守儿童日夜思念妈妈在外打工的童诗。诗者用儿童“我”的语言,用隔段反复呼告的语气,真实地再现出了一个留守儿童在家,既乖巧懂事又苦苦等待妈妈的故事。在一声声“妈妈,我很听话”的呼告中,流露出了孩子的内心独白——“我”是多么渴望得到妈妈给予的呵护,以及温暖的拥抱。童诗尤为称道的是每一节通过反复呼告,所交代的内容各不相同。第一节,交代了事情的缘由,因妈妈和爸爸“外地打工”,故在家陪“我”的只有“熊娃娃”。第二节,交代了“我”在家,“我想听你唱歌/熊娃娃不会说话”。当夜幕降临,孩子的孤独、恐惧感由然而生,我多么想念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着小曲儿,安然入梦的时光。可此时此刻,陪伴“我”的只有一个不会与“我”说话,不会与“我”分享快乐的“熊娃娃”。当我读到这里,诗句的“痛点”触动了我的内心,禁不住的泪水,很快模糊了我的双眼。第三节,“妈妈,我很听话”呼告的语气,变得越来越的恳切了。“我想偎你怀抱/像熊娃娃一样抱抱我”。这是孩子压抑太久了的内心呼喊,这是无法控制的情感宣泄,更是一个纯洁无邪孩子心理的真实写照。
第四节,“妈妈,我很听话”这次的呼告,已将故事推上了高潮,“我总是在夕阳下/陪着影子说话”。诗至此,夕阳西下,一个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助感,全都跃然纸上。读来更让人心酸不已。
另外,诗者无意中揭示出了一个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这类儿童,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