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贴心·维权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来葫芦岛已经七年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葫芦古镇犇羴鱻烧麦店老板娘吴冬梅感慨地说,“今年不回老家过年了,但在葫芦古镇,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近日,记者在葫芦古镇采访了一对夫妻,听他们讲述就地过年的温暖故事。
范秀伟、吴冬梅夫妻老家在哈尔滨,经营手工老冰棍,是传统的手艺人。七年前,看到葫芦古镇景区招商,他们来到这里开了一家小店,售卖手工老冰棍等各种冷饮。从此过起了“候鸟”的生活,每年四五月份来到葫芦古镇,11月回老家过冬。
年4月,疫情平复,旅游业开始复苏,在国家复工复产的号召下,夫妻俩再次来到了葫芦古镇开店。虽然旅游人数不如往年,但小店依然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又开了一家“鲜奶吧”。因为他俩都是回族人,葫芦古镇的餐饮街没有清真店,二人一合计,又开了这家“犇羴鱻烧麦店”。连开三家小店,夫妻二人在葫芦古镇扎了根。
“本来打算回老家过年的,家里有81岁的老父亲,还有3岁的小孙子,都特让人惦记。”范秀伟告诉记者。
“我们家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现在还是中风险地区呢。”吴冬梅说,“我们都打听过了,回去后要求居家隔离14天。可是大过年的,回去也不能见亲戚,还回去干啥?还给亲人添麻烦不是?”
提起儿女,吴冬梅很是骄傲,“女儿在北京当汽车设计师,儿子在哈尔滨,是公务员。儿子女儿的单位也都号召就地过年。我们四口人,头一回分在三地过年。”
“老父亲有我们三个子女,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每年都是在我们家过年,今年去我大姐家了。我姐姐和妹妹会照顾好他,还天天视频电话呢。”范秀伟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开春了再聚。”
记者在他们的小店看到,崭新的春联、窗花、大红的灯笼、中国结,一派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吴冬梅告诉记者,葫芦古镇景区对他们这些外地来的业主很是照顾,每逢年节必发福利,过年也发了古镇的特产大礼包,可以邮寄回老家让亲人们尝尝。“早把这里当成家了,都是东北,传统习俗也没差太多,头一回在外地过年,还挺新鲜呢!”
葫芦古镇招商部部长王跃龙告诉记者,葫芦古镇景区目前有多个商铺,也就有多户业主,分布在小吃街、福禄巷、民国小镇等地,主要经营全国各地特色特产、手工艺品等。“古镇景区过年不放假,照常迎客,也就需要这些业主和景区工作人员,无论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得在这儿就地过年,我们有年夜饭,还发饺子呢。”王跃龙说,“主要是我们要服务好同样在葫芦岛过年的游客,让他们在葫芦古镇体会到最地道的东北传统年味儿。”
葫芦岛过大年温暖又幸福
本报记者吴宏图文/摄
“虽然不能回黑龙江与家人一起过大年,但在葫芦岛过年同样温暖幸福……”2月6日,说起今年在葫芦岛过大年,几位来自黑龙江的打工者虽然心里有些遗憾,却有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幸福。
2月6日中午,记者采访时店里并不太忙,四位足浴技师开始准备下午的工作。“我们店里绝大多数打工者都是黑龙江依兰县的,其中还有夫妻俩同在一个店工作,有的已经在葫芦岛干了十几年。在这里,每月收入都不错,远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李*、王立夫分别与妻子来葫芦岛打工十余年。他们说,虽然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但为了多挣点钱就得舍弃一些东西。这些年的打工收入让家里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翻盖了新房,再过几年打算在葫芦岛买个房定居下来。这里各方面环境条件比黑龙江老家好多了。
四个人中赵晓娇来葫芦岛的时间最短,刚刚两个月。她说,来葫芦岛之前一直在哈尔滨一个饭店打工,也很少回家。后来经一个亲友介绍,知道这个店不仅收入不错,最主要的是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县的老乡,尤其是老板夫妻俩也是依兰县的,所以到这打工觉得很亲切。赵晓娇的女儿今年12岁,这些年到处打工一直让父母帮着照看孩子。与李伟一样,做母亲的最惦记孩子。每天都要和孩子视频一会儿,嘱咐孩子要听话懂事,好好学习。“来的时间短,有时候的确想家,惦记孩子,但既然走出来就得好好干。”赵晓娇说。
说起今年不能回家过大年,这几位打工者虽然觉得有些遗憾,但却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温暖。赵晓娇说,虽然到葫芦岛才两个月时间,但和大家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尤其是老板刘波对员工的照顾体贴非常细心。每天食堂饭菜都不重样,晚上下班晚了还给加餐。吃的比在家里好多了。过小年这天饭菜更是丰盛。
为了让员工在葫芦岛过个温暖幸福的大年,前一段时间还组织大家准备春节联欢节目。后来考虑到疫情防控,决定取消“线下”联欢会,改成工友
为了让在葫芦岛过年的员工对家少一些牵挂,更让远在黑龙江的老人孩子们不惦记这些在外打工的人,刘波还特地给这些员工的父母和孩子准备了红包,通过
“今年过年不能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年。虽然挺想他们的,但我选择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因为老家那儿快递不方便,今天特意给老家的弟弟
徐秀艳今年56岁,5年前来葫芦岛一家养殖场打工。据徐秀艳介绍,她的父母都已经快九十岁了,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但两个老人很坚强,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现在还独自生活。他们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平时想念儿女了就打个电话说说话,听听声音。
回老家路途远,所以徐秀艳平时不经常回去,可每年春节不管多忙,车票多难买,也一定会回家陪父母过年。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她决定就地过年,能不动就不动,不给别人添麻烦,等春暖花开时,再回老家陪父母。
徐秀艳说:“今年,我要留在葫芦岛,感受这里的年味儿。我也想告诉远方的亲人,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有很多人关心我,我感觉到很温暖。在此,也送上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新春祝福。
每晚跟父母视频唠家常
本报记者杜鹏文/摄
“妈,我可想你了。”吴丽举着手机,眼泪直往下掉。手机屏幕上,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也在流泪。“妈,因为疫情,今年我还回不去,你和我爸我姐我弟要好好的。我给家寄去的东西和钱都收到了吧?别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我再给家里寄。”看着母亲的脸,吴丽十分激动。
吴丽今年35岁,住在新区某小区。上述这一幕最近几天每晚都会出现。
吴丽是安徽安庆人,年她跟随退役的丈夫来到葫芦岛安家,两口子肯吃苦又勤奋,渐渐地生意有所起色,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女儿也成绩优异,乖巧听话。
一边是和美的家庭,另一边却是对父母和姐弟无尽的思念。
年伊始,疫情突发,遵守相关出行规定,当年的农历春节吴丽没有回老家。今年的春节马上到来,响应国家号召,吴丽今年还是决定不回老家了。对于故乡,对于父母的思念,吴丽化作了奋斗的动力。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南部,这个小城里有着吴丽朝思夜想惦念的父母姐弟和对故乡的眷恋。每天忙完生意已是夜晚,无论多么疲惫,无论还有多少事儿要做,吴丽总会抽出二十几分钟,跟远在公里外的父母视频,说会儿话,这已经成为她每晚的“功课”。视频里,父母会给吴丽展示自家的羊生的小羊羔,还给她讲村里发生的趣事,但更多的,是作为父母对女儿的思念和理解——“你那里冷不冷?多穿啊!”“妈挺好的,你别担心,好好过日子。”简单的话语,包含了浓浓的爱。
电话这头,吴丽早已泣不成声。年少离开故乡,转眼10余年。虽然不回家过年,但对故乡和父母家人的思念和祝福,还能及时通过网络和电波传递到老家。
几乎每周,吴丽都会买些特产和日用品,邮寄回家。“父母年岁大了,我姐我弟也不常在他们身边,我回不去,就买些东西寄回去。”虹螺岘的干豆腐,六股河鸭蛋,小到纸巾,大到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吴丽把对父母的思念寄托在这些用品上,寄到了父母身边。
2月6日记者采访吴丽时,正赶上她的母亲66岁生日。前一晚视频结束后,吴丽并没有睡觉,而是等到了12点刚过,她又在
“别紧张,放松精神。”2月8日,记者见到吴彤时,她态度和蔼,手法迅速,正在按照中医外治法为患者进行耳穴压豆治疗。隔着口罩,记者都能感受到她脸上洋溢的笑容。患者治疗结束后,吴彤告诉记者,该患者被失眠困扰由来已久,如今经过悉心调理,已经获得很大改善,她感到特别欣慰。
吴彤今年才刚刚23岁,是辽医院的一名护士,主要负责基础护理、康复指导、健康宣教等工作,如今参加工作已经三年了。吴彤的老家在沈阳新民,受疫情影响,吴彤成为葫芦岛就地过年大*中的一员,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与亲人分开过年。
吴彤回忆说,我真的感觉挺庆幸的了,去年能和父母过上一个团圆年。去年大年初三,辽宁省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我和从事医药采购工作的哥哥赶在初二回到了葫芦岛,否则可能几个月都赶不回来了,“医院工作,不比其他行业,我的工作需要我,我的患者需要我,即使不能上一线参加抗疫,在第二故乡葫芦岛做点贡献也好啊。”
今年,适逢沈阳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吴彤在一个月以前就做了不回家过年的决定,她还主动请缨,在春节假期加班,让家在本地的同事可以多休息几天,和亲人团聚。“看着别人团圆了,我心里也开心啊。”
随着年的脚步临近,父母的思念越加浓烈,妈妈打来电话,告诉女儿老家这边疫情已经控制住了,想开车接她回家过年。吴彤告诉妈妈,不想给家里增加一点儿风险和麻烦,更担心因为不可预测的情况耽误了工作。
“吴彤是个好孩子,虽然工作时间短,但虚心好学,进步很快,今年她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我让她到我家过年,她还不肯。”护士长赵桂秋说。
吴彤说,自己非常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但葫芦岛对于自己来说,早已不是异乡,而是自己今后的家乡,自从她第一次来到葫芦岛,就被这里蔚蓝的大海、纯净的蓝天、清新的空气以及葫芦岛人的热情深深吸引,“我已经在这儿买了房子,我现在是地道的葫芦岛人了!”
为了让这个新年过得有滋有味,吴彤展示了提前拉好的菜谱,炸小酥肉,炸肉丸子,烧鸡翅,焖猪蹄,炖排骨,番茄巴沙鱼……看得人垂涎欲滴。用她自己的话说,生活要有仪式感,一个人的新年,一样有滋有味。
主编:王 岩 编辑:沈焕平、李海洋、潘笑怡
?葫芦岛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