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播出,刷新了大众对于上一代年轻人的认知。
他们敢打敢拼,时刻惦念着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复兴。
陈独秀作为曾经那个时代的引领者,他曾用自己的拳拳之心感知着时代的命运,也曾费尽心力的在跳动的时代脉搏中试图诊断出一条旧中国复兴、崛起的希望。
最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做了一个极其美好的开始,但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他自己的人生也跌下神坛,成为普罗大众的平凡一员。
我想这才是普通人的一生。
我们在一个*阀狂欢的时代里,感知一群理想少年的沉沉浮浮,这本就真实的人生。
所有人之所以能够喜欢一个人隔离百年之久的偶像,除却他那些辉煌的成绩,我们同样也希望看到他在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员。
例如我们看到陈独秀对于旧世的无可奈何,例如我们看到陈独秀对于时代的挥拳筑梦,例如我们看到陈独秀对于幼子的无可奈何。
年,10月9日。
陈独秀出生在安徽安徽一个不错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父亲陈象五早逝,年幼的他被过继到了无子叔叔陈昔凡的名下。
养父陈昔凡自幼聪慧,20岁便已经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进入官场之后的陈昔凡很快崭露头角,不久被派往东北。
他从一名知县做起,一路凯旋高歌,成为一名知府。
知府的行*级别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红利,成长在这样家庭中的陈独秀从小便被寄予厚望。
养父陈昔凡特别疼爱这个孩子,不仅将陈独秀接到了东北生活,还在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辛苦。
不过,年幼时期的陈独秀是个极其叛逆的孩子。
图
陈独秀
他厌恶四书五经中那些满是之乎者也的枯燥文字,在日常的课堂上陈独秀常常和老师作对。
但打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陈独秀拥有着过人的天赋,他即便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日常的背诵课文他总是拔得先筹,在这一点上,老师也拿他没有办法。
后来,陈独秀开始在课堂上公然反抗老师,在课堂上的古文默写中,陈独秀因为漏写了四个字,老师为此大动肝火,臭骂陈独秀,让他重新默写一遍。
本来就十分厌恶旧式教育的陈独秀十分厌恶老师的这套教育方式,他在课堂上公然冲撞老先生:
“似这等空洞无味的狗屁文章,通篇的生涩词句,真值得下这等的功夫吗?”
在任何一个时代,在课堂上公开粗话顶撞老师,都是每一位教师极其反感的行为,老先生让他立马滚出去。
陈独秀却仍旧质问老先生:
“为什么要滚出去,我已是交过了学费的。”
老先生对他的这番质问毫无办法,拍门而去。
这件事情过后,养父陈昔凡亲自登门道歉,总算平息了老先生的怒火。
年,17岁的陈独秀参加科举考试,顺利成为当地的一名秀才。
图
陈独秀
陈昔凡对此异常高兴,专门宴请四方亲朋,庆祝这个顽皮儿子的小小成就。
这一年,17岁的陈独秀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段婚姻。
因为考中秀才,不少人上门寻亲,身为安庆府清*统领副将女儿的高大众成为了他的第一任妻子。
这个级别,相当于地方*区司令长官下属的*长、副职师长级别。
我们看得出来,陈独秀的家世在他这一代已经发展得有头有脸,最起码是地方上的门脸人物,绝非一般普通家庭可以比拟。
不过,值得注意一点是,陈独秀再次参加科举乡试的时候,惨遭落败。
后来,陈独秀对于这件事情选择的沉默,也许是年少的失败,性格一向孤傲的他并不想承认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
因为他的优秀,因为他的天赋异禀,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样的例子在后来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年,10月。
陈独秀偷偷从家中溜走,直接乘船去了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日语。
第二年10月,陈独秀又回到了家乡,开始组织起了青年社团。
这一次家人又将他送入湖北陆*,随后以外派留学生身份再次来到了日本,当时外派留学生清王朝专门会派遣一支留学生监督小队,专门管理这些留学生。
陈独秀在留学期间的做法,很快引起了监督小队的注意。
他率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湖北陆*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也被他剪掉。
那一天,他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将其当众焚烧,仿佛在告别一个让他难受且悲哀的时代。
那时候,他应该算得上是中国青年中的剪辫先锋,也是留学生中的第一人。
因为这件事情,陈独秀被遣送回国,失去了留学的机会。
回国后的陈独秀又开始了组建社团、创办书刊的事情,而且书刊的影响力开始扩大,安庆府甚至开始下令通缉这位思想过度激进的年轻人。
那一年,清王朝还远远没有灭亡。
清王朝的真正灭亡还要等到七年之后,他公然反抗清王朝的行为,在那时候的众人眼中,完全是自取其祸。
年,辛亥革命爆发。
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陈独秀因为安徽地区的巨大声望被老家安庆都督府聘任为都督府秘书,同时兼任当地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不过,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讨袁战争失败后,陈独秀无奈逃亡日本。
那一次,他对于全国民众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爱国心与自觉心》。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他写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笔名。
---「独秀」。
《爱国心与自觉心》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引起思想狂潮,关键字眼正是在“爱国”两字上。
那时候,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的领导权虽然是因为其武统地位,以孙中山为核心的一行人所选择的无奈退让,但其核心仍旧是通过选择产生。
这也意味着袁世凯作为中华民国的总统,有着法理上的正统性。
图
袁世凯
既然法理正统,民国*府不断质问那些流散各地不断发动爱国运动的革命者,你们那些革命者所谓的爱国,还是叛国?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几乎无人能够回答。
远在日本的陈独秀,最先给出了答案。
他在文中写到:
“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若中国之为国,外无以御侮,内无以保民,不独无以保民,且适以残民,朝野同科,人民绝望。
如此国家,一日不亡,外债一日不止;滥用国家威权,敛钱杀人,杀人敛钱,亦未能一日获已;
拥众攘权,民罹锋镝,*同伐异,诛及妇孺,吾民何辜,遭此荼*!
...
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
岂吾民获罪于天,非留此屠戮人民之国家以为罚而莫可赎耶?或谓:恶国家胜于无国家。”
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想要民众爱国,最起码国家应该先爱民,而不是残虐百姓。
他振聋发聩的世纪呐喊,并没有想到如何给中国的命运带来转机。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华民国,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阀强权*府,人民仍旧深受其害,没能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走出来。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开始极力在世界各地输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也开始第一次作为资本主义的敌对意识形态,走向了世界。
没过多长时间,以苏联莫斯科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
旧中国这头困世雄狮,仿佛也看到了新的希望。
四年后,中国共产*应运而生,*总部设置上海,陈独秀成为总书记。
同年,湖南(毛泽东)、湖北(董必武)、陕西(高岗)、北平(李大钊)、广州(林伯渠)、山东(邓恩铭)六地纷纷成立*支部,与之并存的还有国际上的四个重要留学*支部。
---法国*支部(周恩来)、德国*支部(朱德)、苏联*支部(翟秋白)、日本*支部(周佛海)。
不过,遗憾的是,陈独秀虽然有着极其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但他个人脾气中的执拗和强势却超越了任何人。
仅仅六年之后,陈独秀直接被共产国际除名,成为了边缘人物。
我们难以想象从神坛猝然而下的陈独秀有多么的落寞,只是从后续文献资料中得知,原本脾气就不好的陈独秀,其脾气变得更加的暴躁。
年,蒋介石开始对这位已经落寞的旧*客发难,一纸电令直接逮捕了陈独秀。
第二年,陈独秀被宣告关押13年。
图
陈独秀
牢狱生活让原本已经压抑的陈独秀变得更加善变。
年,7月7日。
这一年七七事变爆发,因为这场战乱,陈独秀所在的牢房屋顶被轰塌,他自己则躲藏在一个小桌下幸免躲开了这场灾难。
一年后,陈独秀被提前释放。
他带着妻子潘兰珍、儿子陈松年途径武汉,最后转入四川江津县避难。
图
潘兰珍
后来,随着前来四川地区避难的难民越来越多,陈独秀又选择转入江津县一个闭塞的小山村。
---鹤山坪。
鹤山坪是个美丽且偏僻的地方,陈独秀被当地最大的杨氏山庄庄主邀请入住,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五年。
在农家小屋的日子里,陈独秀的烟瘾越来越大,他也想到了很多的事情。
图
陈独秀
他想到了早早去世的李大钊。
他想到了东亚图书馆的汪孟邹。
他想到了早已进入国府,成为蒋校长手下的一名得力外交大使的胡适。
这个曾经从西方世界学成归来的年轻人,仍旧极其热爱着那个让他*牵梦绕的西方国度。
往事重现,世事沉浮。
陈独秀在自己的书房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着香烟。
那些飘逸云动的香烟,像极了他的人生。
美好、幻梦、消散。
年。
潘兰珍、陈松年两人外出,陈独秀在家中突然感觉心绞痛,坐在椅子上的他因为病痛,想要站起来走一步,可持续性的阵痛让他原本虚脱的身体变得更加的无力。
虚弱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做这样的动作,他的身子从椅子上渐渐瘫软下去。
他一手托着椅子把手,另一只手则按着疼痛的胸口,尽力尝试从地上站起来。
几番挣扎以后,陈独秀的身上已经大汗淋漓,妻子潘兰珍在回来的时候,发现陈独秀已经瘫在地上,眼睛直视着门口,仿佛在等待着谁?
潘兰珍、陈松年回到家之后,发现了早已经昏迷不醒的陈独秀。
潘兰珍急急忙忙地跑了过去,将陈独秀抱在怀中,那时的泪眼迷离,拼命地哭喊着:
“先生,先生,侬快醍醒,侬这是怎么啦?”
她的悲情呼喊并没有唤醒陈独秀,潘兰珍和陈松年又将陈独秀抬到了床上,两人撬开陈独秀紧闭的嘴角,将汤药灌了进去。
潘兰珍眼看着事态紧急,她又匆忙跑了出去,没过多久她和镇子上的一位大夫回到了房间,不过,大夫对于眼前早已经昏迷过去的陈独秀也仍旧毫无办法。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当天的晚上,陈独秀竟然醒了过来,在一旁守候的潘兰珍、陈松年看到陈独秀的嘴角在蠕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急急忙忙俯下身子,趴到陈独秀的面前。
图
陈松年
遗憾的是,陈独秀的嘴角只是传来几声急促声。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二十多多分钟。
年5月27日,21时40分。
陈独秀睁闭双眼,离开人世。
我想,我们不应该在大时代浪潮中,把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犯下的过错,堂而皇之地归结在一个人的身上。
再伟大的人,也背不起时代的过错。
时代的过错,更不应该由一个人来背负。
几千年来,清末的动荡乱世在四万万国人心中,他们从来没有遇到此前相同或者类似的处境,而为后辈愿意倾心趟路的人,更不应该成为一些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年,5月27日。
陈独秀孙子陈恩田来到了鹤山坪,他挥笔写下:
烟雨迷茫、坎途泥泞,青山泪落,绿水哽咽,遥忆山崩地裂,树悲草叹,坟落冢飞处,天意厚葬之。
文曲星,文科长,文鹤怎比恶犬;五四风、五人组,五届依旧领袖。
...
鹤山坪,依稀伴侣影,石墙院,无愧对苍天。直至贫病陨落,天地为之动容。一生灿烂,六旬光辉。
...
今日祭奠,忘却!忘却!泉下有知,来饮一杯。
陈独秀曾经的一切,曾是那么的美好。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他受不了神坛跌落的落寞,他人生的前四十余年何等的荣耀,又何等的备受尊荣。
而在人生最后的近二十年里,他经历过落寞、凄苦、孤凉。
陈独秀曾经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塑造了一群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他曾是引领时代的逐梦人,亦是逐梦人。
还是那句话,在灾荒四起的乱世中,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抵挡得住时代的洪流。
他也从来不会是时代的罪人,只是曾经他犯了每一个人都会犯的错。
我们在未知的领域,未知的时代里,所有一切的过错,都可以归结于对于时代的探索,对于未来的追求。
*治从来也不会成为没有一丝人情味的机器,他的背后仍旧有人在默默行使它的职权,正因如此,人性中的良善才更应该通过*治工具透露出来,而不是让他成为碾压一切芸芸众生的无情利器。
无论是从人性的角度思考,还是从时代的角度思考,他都是一位时代巨子。
因为,他曾经完美引领且诠释了一代人最崇高的理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