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6日,厦门市人民*府公布《厦门市人民*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明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厦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并正式印发。
“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七章推进城市均衡协调发展”中设置“第六节建设海洋强市”专节。
其中明确提出"打造海洋科研教育创新高地":加强海洋优势学科建设,整合资源争取创办特色海洋大学。加大力度支持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建设,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国内外海洋类创新型科研机构落户,打造国家南方海洋智库。组建高层次国际性海洋专家队伍,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快海洋科技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支持海洋领域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展,培育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企业。
在厦门创办一所新的海洋大学的说法由来已久。年,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网站就曾发布过一篇题为《科技兴海,厦门年建成海洋强市》的报道文章,其中提到:“全力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建设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加强与涉海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争创海洋优势学科福建省实验室,早日筹建福建海洋大学在厦挂牌运作,充分发挥科技兴海示范市的作用”。
今年地方两会期间,民建界别也提交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亚洲顶尖水平海洋大学的建议》提案,建议在厦门独立组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大学。
民建界别建议,采用福建省*府、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及厦门市*府共建的模式,适当整合厦门现有的涉海科研院所的海洋教育资源,以“综合型、教学研究型、创新创业型”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台湾海峡,覆盖辐射东海、南海和东盟及周边海区,全面服务福建海洋强省建设,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海洋合作,面向全球高薪聘请一流的教师,并在全球吸引“一流”的生源,推动实现“北有中国海大,南有厦门海大”的中国海洋高等教育新格局。
厦门的海洋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亚洲顶尖水平的海洋大学的条件。厦门是我国海洋科技教育的高地,汇聚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众多的教育科研机构。
厦门市“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海洋强市”专节及涉海内容
第三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二节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二、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加大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布局重点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到年,力争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12%以上。支持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择优建设若干重点学科,优化特色优势学科结构,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稀土材料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第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若干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积极争取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来厦合作办学或建设虚拟大学,打造“国际科教基地”。第四章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实施千亿链群培育行动三、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柱,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数字创意和海洋高新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加强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争取新增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密切跟踪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柔性电子、开源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空天技术动力、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未来“新赛道”产业。专栏8: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海洋高新。重点发展滚装船、防腐防污损材料等海洋高端装备与材料,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育种等产业,加快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强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一体化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重点布局欧厝海洋高新产业园、生物医药港等园区载体。第三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专栏10:产业功能区建设重点片区欧厝海洋高新产业园区。打造集科研、创新、孵化、产业为一体的产学研园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海洋企业总部。第七章推进城市均衡协调发展第六节建设海洋强市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和海洋强市。一、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链。建设海洋创新平台,提高海洋产业创新服务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统筹规划建设欧厝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海洋生物产业,建设全球海洋生物产品供应基地。做强海洋高端装备设备与材料产业,建设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发展海洋信息产业与智慧海洋,推进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深海和海上态势感知关键技术,打造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二、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渔业推动高崎渔港提升改造,规划建设欧厝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厦门国际水产品交易平台,打造对台渔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做精海洋水产种业和工厂化养殖,支持种苗企业开展先进育种制种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保持全国水产种苗供应基地地位。推动水产品上下游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加工,培育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做优远洋渔业,推动远洋渔业企业发展境外渔业基地。发展“渔市游”,打造现代渔港渔村经济,加强渔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建设渔港小镇。三、打造海洋科研教育创新高地加强海洋优势学科建设,整合资源争取创办特色海洋大学。加大力度支持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建设,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推动国内外海洋类创新型科研机构落户,打造国家南方海洋智库。组建高层次国际性海洋专家队伍,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快海洋科技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支持海洋领域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展,培育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四、大力培育海洋科普文化事业打造多维度的“海洋+”平台,增加海洋公共文化载体,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基地。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科普文化馆建设,推进各类海洋场馆和海洋科考船向社会开放。推动海洋知识进课堂,支持海洋研学文旅产业,打造成具有厦门特色的海洋研学品牌。丰富海洋文化民俗节庆活动,举办海洋艺术节和文化主题活动。五、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健全和完善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行*诉讼、行*调解、行*仲裁等与涉海行*诉讼多元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衔接,提升海洋综合执法能力。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继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强化养殖回潮清退主体责任,巩固养殖清退成果。严格规范用海,保障重点涉海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的合理用海需求。完善市海洋发展委员会运作机制,全面加快推进海洋事业发展。专栏19:海洋强市建设重点工程海洋基础设施。海沧航道扩建四期工程、海沧疏港通道工程。海洋产业合作。客邮轮型客滚船、欧厝中心渔港、翔安澳头渔港特色小镇。海洋科研平台。海洋科学与科技福建省实验室、中国大洋样品生物分馆和科考船综合保障基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中心、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来源:厦门市人民*府智汇海洋定位于中国海洋智库核心媒体,整合推送海洋资讯、传播海洋学术成果。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智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