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是什么样子?大概我们所能想到的,是一身青色道袍,五缕长髯,手持拂尘,身材瘦削,但是精神矍铄的神仙模样,就好像吕祖的形象。
可事实上,过去真正过着深山隐居生活的道士,形象往往与我们的想象相反,大多面目沧桑,衣衫破旧,骨瘦如柴,食不果腹。
即便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今社会,我们所看到的也往往是胖和尚、瘦道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除了生活条件不同,这两种宗教在对身体的认知上存在很大差别。
佛家认为人的身体是皮囊,是应该摒弃的。佛教修持的不净观,便是要修持之人产生对自己及他人身体的厌恶心,以达到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
而道家所修持的丹道源自身国同治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和国家具有相同的结构,治理方法也相同,应该不断的修身,保持良好的状态,以达到“不治而治”的最终目标,所以道士往往习武和辟谷。
除了对身体的认知不同,道士与和尚对世界的认知也不同。
中国历史上有句老话叫做“盛世天下佛门昌,道家深山独自藏。乱世菩萨不问世,老君背剑救沧桑。”
从古至今,受身国同治思想的影响,每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必有道家的旷世奇才出世。从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张良,唐朝的徐懋功、李靖,宋朝的苗光义,再到明朝的刘伯温,以及诸葛亮、范蠡等都是道家人物,这些人物基本上都是杰出的*事家或*治家。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许多道士下山,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参与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当中。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且道教的形成远早于佛教,为什么现在佛教的发展却远超道教呢?
这与两种宗教的理念不同有关。道教主张清静无为,对所有的事情都随缘,从来不会主动,强求。而佛教主张普度众生,主张广传佛法。
见过劝人信佛的,有谁见过劝人信道的吗?这也是为什么道教明明身为中国的本体教宗,但是在发展的程度上远远不及佛教的原因。
同时,不同的理念也让道家与佛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乱世和尚关门避祸,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归隐修行,和尚则四处弘扬佛法。这才有了“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的说法。
佛教看似悲天悯人,但是这种悲天悯人的性格让僧侣断绝七情六欲。道教看似一切都顺其自然,但是国家兴亡的时候,道士还是会站出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
看看这些民国时期的道士,一个个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的样子,可以想见他们隐居修行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是怎样的,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主动下山投入抗日,不得不令人钦佩。
道士的隐居生活大多位于深山老林中,和老百姓遭遇荒年一样,其实过的是缺衣少食的生活。道士在自身辟谷的同时,在遭遇荒年米贵之时,也会将辟谷术流传、教授于民间,以帮助百姓渡过荒年。
《圣济总录》中记载:治猝绝粮饥惫欲死方,凡修行家,忽到深山无人之地,或堕涧谷深井之中,无食者,便应咽津饮水服气以代之。并指出:若遇谷贵绝粮,应预合之,以授贫者。
所以《寿世保元》中有救荒代粮丸,《惠直堂方》中有救荒丹,其实都是道士辟谷所用之方。辟谷虽然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实则也是无奈之举。
辟谷又称避谷、却谷、去谷、断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清肠等,意思是少吃或不吃、避免或减少谷类主食和肉类的摄入。
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
《*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道:“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可见,不论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不宜过饱,过饱伤及肠胃,导致营卫之气无法很好地转化,从而气血受阻,是造成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
同时,道家认为人体中有三尸虫,专靠得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及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辟谷术主要包括辟谷服气和辟谷食饵两种方法手段。
服气,顾名思义就是服食空气,后受道家思想影响,而称服食精气或天地元气。从汉代起就有道士服气辟谷的传说,而且历朝历代仿效者不乏其人。
《山海经》载有“食气”之民,后有“食气者神明而寿”的传说,类似观念被庄子改造成神人之功。《庄子·逍遥游》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北宋时苏轼和沈括曾著有医书《苏沈良方》,其中有关于辟谷服气的记载如下:“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测。有人堕其中不能出,饥甚。见龟蛇无数,每旦辄引首东望,吸初日光咽之。其人亦随所向效之不已,遂不复饥,身轻力强,后卒还家。”
后面还开玩笑似的写道:“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乃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沈括和苏轼会因为米贵而断粮,不知道当时老百姓是如何活下来的。
那么只是坚持辟谷服气是否能够让人长生不老或者得道成仙呢?
《抱朴子内篇.杂应卷》中葛洪指出:“断谷人止可息肴粮之费,不能独令人长生也。”又云:“道书虽言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此乃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耳,不可便孤用也。”
可见辟谷不食可以轻身延年,却不能让人长生不老或者得道成仙。
完全不食,只是依靠服气,我们普通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受得了呢?这就说到辟谷的另外一种方法--辟谷食饵。
食饵,或称药饵,指的是一些药食同源的天然食品。辟谷食饵养生术的原理在于“不饥”。所以,辟谷食饵不同于一般的药饵或食饵,特指具有减少食欲、节制进食作用的食饵和组方,采取服食药饵替代正常进食,在保证必需营养的前提下,避免或减少谷类和肉类主食的摄入。
在服气辟谷的同时,道士特别强调添加辅助食品,如茯苓、黑豆、大枣、胡麻、火麻仁、*精等。把这些药品通过中药学的制剂方法,经过九次蒸晒,制成水丸,或加蜜制成蜜丸,或煎制成膏剂,或再配成复方,制成“太清金液膏”、“茯苓膏”、“胡麻饭”等,随时加以服用。现在流行黑发用的*精黑芝麻丸,其实也是一种辟谷方。
另外,道士常常服用松针、松脂等,用于代替粮食。
张至顺道长在自己的茅屋前后都种满了松树,每天都在松树下打坐静修,他说松树的清气对修行很有帮助,每当累了就靠着石壁站着睡觉,饿了就吃松针。
《神农本草经》里说松针是仙人粮,是道家服食辟谷长生成仙之仙药,百病皆愈。《本草纲目》也说松针能治百病,安五脏,生毛发,耐寒暑,耐风吹雨打,轻身益气,守中延年。
松脂就是我们常见的松香,道家称其为松树的津液,不过服用之前需要炼制,又称为百炼松脂。
关于松脂,葛洪《抱朴子》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上*赵瞿病癞历年,垂死,其家弃之,送置山穴中。瞿怨泣经月,有仙人见而哀之,以一囊药与之。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仙人再过之,瞿谢活命之恩,乞求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物汝炼服之,可以长生不死。瞿乃归家长服,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涉险,终日不困。年百余岁,齿不坠,发不白。夜卧忽见屋间有光,大如镜,久而一室尽明如昼。又见面上有采女一人,戏于口鼻之间。后入抱犊山成地仙。
现在流行服用松针茶,据说有降血压的功效,不过,据喝过的人说,味道苦涩,难以下咽。
下面介绍两种辟谷术:
《神仙传》记载:汉代的潜山真君乐子长,至霍林遇仙人韩众,受授灵宗符箓、巨胜赤松散,遂入潜山修炼服气辟谷术,后得道成仙。
据说他传下“漱咽华池法”:常含枣核,如儿吮乳,久之乃满,咽其三分,而留二分。与气俱咽,可以周而复始。
《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隋朝京黑先生传辟谷法:先合口引之,再纳气咽之,满三百六十则止。这种咽气法咽气越多越好。修行此法时,咽而食,则应日减一餐,十日后不食。此后,气常入不出,意气常饱。
如腹中感觉饥饿,或小便赤*,取好枣九枚,饥饿时吃一枚、二枚,一昼一夜,不过此九枚。如意中不念食者,可不含枣。炼功者经常含枣核,令口中津液丛生,更有益处。
此两种辟谷法共同之处在于“生津”。李时珍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气。心气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语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可见津液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
金猪瑪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