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晨
在古井采访的时候,多人多次提到过,民国时期,古井就有了小学,古小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我*领导的甘泉县抗日民主*府县长陈仁刚,就是古小的毕业生,古小创办者、首任校长,叫张继良。
年1月5日,笔者前往古井小学采访,朱长仁副校长、吴广明教导主任接待并介绍情况;年1月9日,张继良之孙张志超,给笔者发来了张继良的相片、古小平面图和张继良墓碑(上有张继良夫妇生卒年)等三张照片;年2月20日,在仪征市区幸福小区,笔者登门采访了张继良的长子、年冬月二十八日出生(属狗)的张正本,张正本的儿子张凌、儿媳*晓红。
张正本已经88岁,尚能对话,他的儿子张凌和他同住,据张凌介绍,张正本年当兵,在仪征县中队,和沈坚(后为仪征公安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在一起,后转为公安,再转业到真州供销社,年到月塘供销社当副主任,在那里结婚,生有四子,张凌是其二子。巧的是,张凌说认识笔者,因为笔者发过多篇月塘探访记文章和照片,他看到了照片和文章,看到带笔者探访的几位月塘老同志中,有他的岳父——月塘文化站老站长*立志。
老校长张继良共有两个儿子:张正本、张正明。给笔者发来照片的张志超,是张正明的长子。
张凌和妻子*晓红回忆说,从前听奶奶说过,张继良非常了不得,会几国语言呢,还当过参议员。
奶奶叫许继英(-),江都宜陵谢桥人,也是大户人家小姐,出嫁的时候,可风光啦,八抬大轿,十个手指上戴满戒指。古井人都很尊敬她,称她为“张师娘”。
古井地方文史研究者李国权,曾经为此采访过一些老人,记录了不少资料,在此整理如下:
晚清时候,古井街上有几家乡塾学馆,教授学童多少不定,还有大户人家专请私塾先生教授子女。当年,古井有三家私塾学馆比较有名。
杜家学馆由乡贤杜静老先生执教,因杜家是书香门第,在古井居住时间较长,杜静虽未考取功名,但写得一手好字,丁古集兵坟碑上的碑文就是杜静所书。他还画得一手好画,在当时的甘泉县小有名气。杜家学馆教授学童,最多有近二十人。
除杜家以外,开中药房的中医赵德福老先生也教近十名学童,糜敬先生写得一手好小楷,他也教授几名学童。
到了年,在江都县*府任职的张继良先生,弃*从教,在古井开明士绅陈道心先生的支持下,于古井寺庙内,办起了以民国教材为基础教材的正规小学,校名为“江都县立古井小学校”。
张继良(-),字少甫,安徽省郎溪县姚村镇人,考入安庆师范学习,接触进步思想,在护国讨袁运动中参加了刺杀安徽督*的七人团暗杀行动,由于叛徒告密,刺杀行动失败,七人团中,四人被杀,张继良和陈文等三人逃脱后,被革命*安排去法国勤工俭学。
张继良在法国留学八年,年回国,先被安排到江苏东部某县*府任职,后调至江都县。因不满当局腐败,决定弃*从教,以教育报国。古井士绅陈道心(陈仁刚胞兄)欢迎他到古井来办学,帮其解决校舍、开办资金等问题。
年7月,“江都县立古井小学校”挂牌开学。
报名的学生有二十多人,学生来自古井本地和周边甘泉、杨庙、杨寿、铁牌等集镇,年龄有八、九岁的,有十几岁的,有几个读过私塾,大部分是一字不识的顽童。学校收费很低,只收书本费和一点杂费,学校运营费用,*府拨款一部分,乡绅和百姓赞助一部分。
古井小学的校舍,就安排在古井寺的佛殿和厢房,时已破旧漏雨,陈道心出资整修好校舍,古井居民捐出家中桌凳,不少人自愿出工出力,一个新学校诞生了。
随着形势发展,学生逐渐增多,班级开始增加,古井寺的庙舍不够做教室,古小还将街西的娼墩庵也发展成教室,陈仁刚年回古井时,就在这里教过书,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古井老战士袁世忠,在讲述生平时回忆说,他8岁的时候(年)到古井西边的娼墩庵上学,陈仁刚曾经教过他。
古小创办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张继良在校会上向同学们宣传时事,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组织学生们在古井街上从东头到西头游行、呼口号,还号召沿街商家不要卖日本货。第二天,小学生们还上街向商家进行救亡募捐,据说募得铜板、银元近二百元,钱款很快送往扬州,通过相关渠道送往东北前线。
年底,张继良的安徽郎溪老乡、同学、暗杀安徽督*七人团之一的陈文,以“第七*留守处”名义收容溃散士兵,组成数十人的队伍,渡江来到湖西,树起“抗日义勇团”大旗,部队发展很快,应张继良之邀,在古井驻*一个营,人称“陈文营”。
年,在古井小学对门开茶馆的王忠义,成立了“抗日自卫队”,有二、三十人枪,自任大队长,年遭到了国民*顽固派的剿杀。顽乡长周耀以喝茶为名,将王忠义骗到其元井的家中,抓捕后在元井就地杀害。随后不久,驻扎在蚂蚁山的*子也来到古井,冲砸了王忠义的茶馆,抓走了他的妻子,张继良和古井乡贤赵德福、陈道心(陈仁恕)等去蚂蚁山炮楼保释,王忠义妻子得以回家,对王忠义七岁的儿子王怀礼,张继良悉心照顾。
年,新四*苏皖支队在陶勇司令员的率领下,夜渡邵伯湖,经吉家酒店,拂晓到达古井,在东头寺庙外休息,张继良主动请战士们进学校休息,并让几个年龄稍大的学生,去各家各户联系开水、烧饼、油条,战士们在古井休息不到一个小时,就往铁牌、陈集方向去了。
年4月,陈集办事处游击队长姚鉴、副队长丁兆开发动武装叛乱,杀害了陈集办事处主任王杠、游击队指导员蒋明德、文化教员袁亮、工作队员朱瑞云(女),苏皖支队迅速平息了叛乱,姚鉴、丁兆开被抓获镇压。仪征县委在陈集召开群众大会,张继良带领高年级学生近六十人,步行二十里,经铁牌赶到陈集参会,群众赞他们呱呱叫,县委领导夸古小学生是抗日的好苗子。
有不少古小学生,在张继良先生的教育下,走上了抗日道路,加入了共产*,成长为革命干部。如:陈仁刚、陈秀义、陈士奇、尹福宽、吴恩鉴、杨春强、束德珍等。
古井小学刚刚创办时,只有二十多名学生,一开始采取复式教学,教学工作由张继良一人负责,既教国语,又教算术,后来学生逐渐增多,又聘请了几位教师。抗战爆发后,学校还来了地下*老师。有一位叫颜仁生,二十多岁,年来到古小,除了教书,他还常去扬州、甘泉山、大仪等地,收集*子情报,采购笔、纸、药品、煤油等物资,这些物资零星采购不引人注意,多次采购集中到一定数量,就秘密交给新四*了。有一次颜老师去甘泉,正巧碰见古井区*府的通讯员小陈被*子抓住盘问,颜老师急中生智,上前一把抓住小陈,大声说:“小狗子!东家找你放牛,找了半天了,你不回去,跑到这里来做什么的?快回去!”*子就把小陈放了。抗战胜利后,颜老师去了部队,大*过江时路过古井,在欢迎的人群中,已是解放*文工团团长的颜老师,和古小的老师、同学们一一拥抱道别,场面非常感人。
抗战时期,古小的老师们也是很辛苦的,他们白天教学生学知识,晚上教我*区、乡干部和新四*战士学文化。张继良先生除了负责古井小学的日常工作,还负责整个甘泉县的小学教育,如各学校的国文课本培训、国语拼音教学培训。
新四*二师负责教育的首长、甘泉县和甘泉支队、古井区的领导经常来古小指导视察工作,特别是县委书记余纪一、区委书记汪涛,长期就住在古井地区,到古井小学的次数更多、时间更长。汪涛还经常到小学授课、教歌、讲革命故事。汪涛教过“*子的大炮”,歌词是:
日本*子的大炮,炸毁了我的家乡。
炸死了我的爹爹,抢走了我的亲娘。
叫爹爹不答应呀,找亲娘找不着。
单单丢下我一个人,到处去流浪。
破庙难把风雨遮,单衣难把严寒挡。
我们是一群可怜的难民,哭干眼泪也难回家乡。
同胞们要坚强,擦干眼泪挺胸膛。
扛枪参加新四*,把日本*子消灭光。
古小的孩子们会唱很多抗日歌曲,如根据“两个老虎”改编的“打到日本杀汉奸”,“大刀向*子们的头上砍去”、“保卫*河”、“松花江上”等,不但会唱,还会演,他们经常组织节目去慰问新四*,据说,甘泉县、甘泉支队、东南县开大会前,都会邀请古井小学的学生去表演节目。
张继良来古井办学时,已经35岁,虽已结婚,但还没有孩子,他和师娘先住在离古井街道一里的陈道心家,以后又在古井街上租了李朝栋家房子,再后来,在古井寺庙东的一片空地上,砌了三间草房,这就是张校长在古井的安家居住地。
年8月16日,张继良先生骑马去甘泉县*府开会,途中坐骑受惊,先生摔下马来,医治无效,不幸身亡,享年51岁。县*府为他开了追思会,时任甘泉县副县长的陈仁刚亲自致悼词。先生去世后,甘泉县抗日民主*府每年送三石粮食给张家,以示抚恤。
如今的古井小学,校园整洁,书声琅琅,教师安心、生源充足,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校车有十多辆,鼎盛时期在校生有一千多人。因生源太多,每年都要婉拒60多个外地孩子。笔者向受访者朱长仁副校长、吴广明教导主任请教,各地村级小学都在萎缩,很多小学都被撤并了,古井已不是乡*府驻地,为什么古小还能正常运行且质态良好?
两位受访者告诉笔者,古井小学有历史底蕴的,民国时张继良先生创办的,不是一般的村办小学!古井人有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古井中学的升学率在全市是有名的,生源爆满,周边杨庙、杨寿、甘泉,甚至扬州的学生都来,这也带来了古井小学的充足生源,先上古小就读,再进古井中学就有把握了。
每年招生季,都要上演“活造反”。仪征市以外的杨庙、杨寿、甘泉和扬州的学生,招生矛盾不大;但刘集、大仪的家长,也是硬要把孩子送到古小来,这就得罪了仪征本市范围内的兄弟乡镇和学校,弄得古小很为难。
年,古井乡被撤销,并入了刘集镇,年左右,搞布局调整,计划撤销古井小学,并到刘集小学去,古井群众坚决不同意,他们或个人、或三五成群,前往刘集镇和仪征市教育局,诉说心声,不肯放弃古中、古小、卫生院。他们联名签字,并推出杨福忠等人做代表,向分管文教卫的副市长面陈民意,玩具厂老板倪松山等人,也向镇*委主要负责人当面陈述不同意撤并古中等意见。古井人对教育的执着坚守,终于使得古井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得以保留。
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