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叶顶中西部城市数据大比拼武汉的优势和劣势
TUhjnbcbe - 2022/11/29 21:38:00

公开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城市中,有7个城市去年的GDP总量超过了亿大关,包括了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长沙、郑州、合肥,这7个城市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在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基本都是所在省份的单极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在所有城市中名列前茅,郑州的增速也比较靠前,太原增速相对靠后。

据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武汉成为中西部唯一进入十强的城市。作为华中大区的中心,武汉集中了中部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领跑中部地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长沙近年来异*突起,并且在上市公司总数上超越武汉,年长沙新增A股上市公司12家,这一数量超过了过去5年长沙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之和。其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均居中部首位,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除了长沙当地企业自身发展良好外,也离不开*府引导。

一、中西部“七小龙”崛起:武汉处于第一方队

年金融危机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中西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中西部的多个强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也快速崛起,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大幅提高。统计数据发现,年,中西部共有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7个城市的GDP总量突破了亿大关,是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七小龙”。

重庆、成都和武汉这三个城市处于第一方队

近十年来,“七小龙”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周边的辐射能力都很强。其中,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四个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行列。

重庆、成都和武汉这三个城市处于第一方队,年GDP分别达到1.95万亿、1.39万亿和1.34万亿,是中西部经济体量最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最大、高新技术企业最多、城市辐射力最强的三大城市。同时,这三城也恰好都是大区中心城市,集聚了整个大区最好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资源。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分析,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像成都、武汉、重庆这些高教资源丰富的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正发挥出原有的优势,逐渐回归到原有的位置。

此外,来自中部的长沙亦十分生猛。过去十年,长沙GDP增幅位列主要一二线城市的第二位。金融危机后,长沙在其主打的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领域都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山河智能等体量较大的企业。

与长沙类似的还有合肥。“七小龙”中,合肥原有的基础最为薄弱,城市体量最小,但在过去10年间,合肥的经济总量超越了济南、同时,合肥拥有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较低的综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资源、安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再加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和建设,作为该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荣事达、海尔、格力、长虹、美的、华凌、三洋等家电巨头落户,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

“西引力”持续爆表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规模的大小,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以及基于人口规模基础上的其他产业的发展趋势。

省域人口规模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省会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因为,中西部的人口迁移,除了到沿海发达地区外,其他大多数是由省内普通地级市向省会城市集聚,尤其是随着高铁的发展,加速了这种集聚的态势。

从上述七大城市所处的省域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人口规模超过万的省份。所以,这些城市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可能性很大,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分担北上广深的部分功能。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曾分析,中国是一个总人口接近14亿的大国,是美国、日本的多倍,目前城区人口超过万的超大城市仅有北上广深,未来这一数量将达到10个或以上。

目前,武汉、成都、重庆作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均已超万,郑州已过万大关,西安和合肥超过了万,长沙尚不到万。

以郑州为例,年郑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7平方公里,与年相比“长大”了8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长高达11.6%。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分析,郑州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高速扩张的主要因素是,河南人口规模很大,城镇化水平又相对滞后,到年才刚突破50%,比全国低了8个百分点,但这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很大。目前河南处在高速城镇化的阶段,使得各种要素不断向郑州集聚。

相对而言,7个城市中,只有西安所处的省域人口规模较小,陕西人口不到0万。但西安作为西北大区的中心城市,是整个大西北地区的发展龙头,对大西北地区有着很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

与此同时,目前西安吸引人才的力度相当大,“西引力”持续爆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年1月1日至9月4日10点,西安全市市外迁入共人。其中博士以上人,硕士研究生人,本科人,人才引进人。

科创活力:武汉在中西部各大城市中位居榜首

与人口集聚对应的是产业集聚。从产业的发展水平来看,与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相比,中西部大多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其中,中西部的一些中心城市已经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阶段。

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可以采用经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两大指标来比较。

这其中,“九省通衢”武汉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还是研发投入都在7个城市中都位居榜首,优势较为明显。其中,去年武汉高新企业数量达到了家,比第二名的成都多家。拿到全国来看,武汉这一数据也仅次于北上广深、苏州、天津和杭州。目前武汉与杭州的数量十分接近。

在研发投入方面,去年武汉全市研发投入达到了亿元,研发强度为3.2%,是这7个城市中,唯一一个研发投入超过亿的城市。

武汉的科创活力强,与武汉本身的高教科研实力有很大关联。武汉的整体高教实力仅次于京沪和南京,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名校。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目前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

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人才的流向和城市发展格局。过去武汉毕业的人才大多“孔雀东南飞”,到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但近几年,武大、华科等武汉著名高校毕业生留在武汉的比例越来越高,并超过了北上广。十几年前,高校最为集中的武昌发展态势不如以商业为主的汉口,但现如今,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武昌整体的发展态势逐渐赶超汉口。

在武汉之后,成都、重庆和西安在各有千秋,目前,成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日趋完善,A股上市公司排名中西部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西部第一,天府股交中心为全国唯一跨省区市场,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区域中心,辐射西部地区。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截至年底,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千家,仅年即新增家。去年全省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企业占一半以上。

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总体上与西安各有千秋。不过相比近2万亿的经济总量,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都明显偏少,研发强度只有1.79%,远落后于西安和武汉,也与成都有较大差距。

在中西部的四个大区中心城市中,西北大区中心城市西安尽管经济总量是最小的,但是在中西部,西安的高教实力可比肩武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工科名校,优势十分明显,西安的研发强度达到了5.2%左右,是中西部研发强度最高的城市。

西安科创方面最大的不足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去年8月,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中国共产*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问:“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我们的户籍*策、人才*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大区中心城市拥有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些高教资源丰富的大区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正在逐渐重新捡回计划经济时代优势,并将这些优势盘活充分发挥出来。

合肥和长沙作为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两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远远超出郑州一大截。郑州的高新企业数量仅相当于郑州、合肥的一半左右,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也远远落后于合肥和长沙。

这里面的一大原因在于合肥和长沙的高教实力要比郑州强出不少,比如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这样的工科名校。长沙也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两地的高教实力虽然比不上武汉、西安,但并不比成都和重庆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

以合肥为例,近日,赛迪顾问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通过对近40个人工智能重点城市进行评价,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十五强。合肥凭借科研、*策的优势异*突起,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高居第五,目前合肥汇聚了一批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为代表的行业顶尖企业,人工智能的从业人数全国占比0.8%,投融资4.5亿元,在全国占比0.9%。

相比之下,郑州的科创实力要弱了不少。目前整个河南省的大学仅有郑州大学一所,河南考生一本的录取率非常低。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说,河南是一个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要素、平台数量较少,层次比较低,因此必须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加速创新要素的集聚。

三、中部城市发展空间对比,谁将领跑中部地区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批复》(下称《规划》)后,中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策利好期。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

中部六省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相对密集,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城镇化发展基础良好且潜力巨大。那么,中部地区哪些城市的发展空间最大?哪些城市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农民工流入的“主战场”呢?分析究认为,以“中部四虎”为代表的省会城市无疑将是未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流入地;此外一些次中心城市如宜昌、襄阳、洛阳、芜湖、九江等发展空间也很大。

“中部四虎”:武汉领跑、长沙紧追

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在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基本都是所在省份的单极核心城市,省内最好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在近十年的高铁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也都是以省会城市为枢纽展开。

记者通过对近十年3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增幅比较发现,合肥、长沙和武汉在所有城市中名列前茅,郑州的增速也比较靠前,太原增速相对靠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年“三分巢湖”后,合肥进一步做大,因此合肥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不过合肥仍然是过去十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例如,年合肥经济总量在全国仅位列第56位,但到年已上升至全国第38位;年三分巢湖后,合肥仍继续高速发展。

从经济总量上看,武汉、长沙是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郑州和合肥紧随其后,相比之下,南昌和太原的总量仍比较小。武汉、长沙、合肥和郑州不光增速快,目前总量也比较大,堪称是“中部四小虎”。

中心城市规模也是一个城市辐射力的重要体现。根据住建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武汉的城区人口超过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7位,在中部各城市中遥遥领先,郑州紧随其后,长沙、太原、合肥规模相当,南昌最低。

从各个重要指标来看,武汉在中部的竞争力和优势首屈一指。作为华中大区的中心,武汉集中了中部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城市。

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目前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武汉成为目前最具产业竞争力的二线城市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根据武汉名校华中科技大学年的研究生毕业质量报告,有4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这也是连续两年就业湖北人数超过40%,其中绝大多数留在了武汉。而选择去华南、华东的均不到20%。

在武汉大学工作的周老师说,十几二十年前留在武汉工作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在体制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去企业的也大多是到武钢、武船等大国企,但如今留在武汉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到东湖高新区的上市公司上班,收入也较高。

尽管武汉在中部最具竞争力,不过其后的长沙、郑州也正在步步紧追。尤其是长沙,在多个重要指标上与武汉不相上下,在人均GDP和人均纯收入方面,长沙均超过武汉,位居中部第一。在上市公司方面,长沙达到了49家,仅比武汉少一家,而长沙的拟上市公司有19家,比武汉多出10家。

过去这些年,长沙主打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山河智能等在国内响当当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在年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大多用于铁路、公路及机场等建设,长沙的许多产业正是满足了这些基建需要。

郑州近年来空港经济区、郑东新区的建设不断加快。未来五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尤其是,郑州所在的河南省,人口规模达到1亿,城镇化率比较低,未来在该省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除了一部分人口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外,大部分人口要就近实现城镇化。作为河南的单极核心城市,郑州无疑将是该省人口流入的核心。基于此,未来郑州人口有赶超武汉,成为超大城市的可能。

合肥的原有基础虽然较为薄弱,十年前合肥在中部6省会中经济总量最小。但由于紧邻长三角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较低的综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资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区域经济也实现高速发展。

南昌和太原稍显落寞、差距不小

相比“中部四虎”,另外两个省会——南昌和太原稍显落寞,不仅经济增速不如上述四个城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竞争力方面也逊色不少。

由于历史因素,在长江中游几个省份中,江西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体量也较小。作为江西的省会,南昌的带动作用也比较弱。

在四个省会城市中,南昌经济总量最小,与武汉、长沙和合肥均有不小的差距。南昌年GDP总量仅为0亿,仅相当于武汉的36.5%,长沙的47%,合肥的70%;人口方面,南昌城区人口不到万,是中部城区人口最少的省会。

不过,近年来南昌正不断发力做大中心城市,带动整个江西经济的发展。今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获批,赣江新区范围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和共青城市、永修县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平方公里。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耀彬分析,江西要对接长江经济带,就必须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此次赣江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不仅可以促进昌九一体化,而且也可以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江西发展。

比南昌更为落寞的是太原,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的省会,过去十年太原的经济增速远不如中部其他几个省会城市,年太原经济总量仍比合肥大,但如今太原仅相当于合肥的一半左右。这一规模甚至不如河南的洛阳,湖北的宜昌、襄阳。不过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太原目前也在积极加快转型。

培育次级中心城市效果明显

中部六省人口密集,正处于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与沿海省份拥有“双子星”或“多子星”城市相比,中部省份大多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即省会。省会以外的城市与省会存在较大差距。

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等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率却较低;在未来这些地方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仅凭一个省会是不够的,如何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样,拥有更多的中心城市十分重要。好的是中部已有不少次级中心城市,目前正在不断壮大过程中。

湖北在培育次级中心城市方面走在前列。近几年来,湖北把宜昌、襄阳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武汉相互呼应,形成“一主两副”的鼎足发展格局。

从湖北省内来看,武汉市主要辐射在鄂东地区;襄阳是有着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并有着良好工业基础,可以带动鄂西北十堰、随州等地区发展;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坐拥三峡水电能源优势,加上区域优势可以带动恩施、荆州、荆门地区发展,这三座城市的辐射区域,基本可以覆盖湖北全域。

在“一主两副”的战略下,宜昌和襄阳两个城市发展迅速。去年两城的GDP双双突破3亿大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宜昌、襄阳和武汉一起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名。

在安徽,作为历史上“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已发展成除省会合肥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著名汽车企业奇瑞汽车坐落于此。今年初芜湖轨交规划获批,成为我国内陆省份中首个结缘城市轨道交通的非省会城市。

类似的还有河南洛阳,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洛阳也成为内陆省份中第二个获准修造城市轨道交通的非省会城市。去年洛阳的GDP超过3亿元,是中部经济总量最大的非省会城市,甚至超过了山西省会太原。在城市人口规模方面,年洛阳的城区人口达到了万,在全国排名第31位,排在了南宁、福州、南昌、宁波、兰州等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之前。也就是说,未来在河南,除了省会郑州,洛阳将成为另一个城镇化的重要流入地。

此外,类似像江西九江、山西大同、湖南株洲等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也都比较大。不过这些城市与省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策支持,将这些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壮大,以促进中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三、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地图:长沙居首、武汉次之

从产业来看,上市公司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中部六省(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西、山西)共有上市公司(A股)家,占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总家数的13.28%。六个省会城市相比,长沙排名中部第一,共有56家上市公司,其次是武汉52家、合肥44家、郑州26家、太原19家、南昌19家。长沙与武汉素有瑜亮情结,二者无论是GDP还是上市公司数量,相差都不大,但不同的是,长沙的领*产业是装备制造,武汉的领*产业是光缆。

从上市公司占全省比重来看,中部六个省会中,长沙的比例最高,达到58.3%,其次是武汉,占比54.2%,占比最低的是郑州,占全省的33.8%。这显示湖北与湖南的经济集中度比较高,河南的经济集中最低,安徽、江西与山西则相对适中。

统计还显示,上司公司密集度与楼市成正相关系,比如武汉上市公司最密集的是光谷地区,而光谷也是武汉楼市最旺的地区。

中部主要省份A股上市公司数量对比:

第一名安徽:家上市公司,合肥占比43%

安徽共计有上市公司家,其中国企44家,合肥有44家,占全省的43%,其次是芜湖有12家,马鞍山8家,宣城7家,铜陵6家,淮北4家,滁州4家,*山3家,蚌埠3家,安庆3家,六安2家,淮南2家,宿州1家,阜阳1家,池州1家,毫州1家。

合肥共计有上市公司44家。从注册资本来看,排名前两名的均为券商,分别是华安证券及国元证券。其后为皖新传媒、皖维高新及江淮汽车,注册资本均在18亿元以上。营业收入方面,江淮汽车、美菱电器、皖能电力位列前三,年营收均在百亿以上。

芜湖共计有上市公司12家,位于文化路39号的海螺水泥最为抢眼,注册资本52.99亿元,年营收.32亿元,均居于当地上市公司之首。

第二名湖北:96上市公司,武汉光谷最多

湖北共计有上市公司96家,其中国企40家。分城市来看,武汉52家,占全省的54.2%,其次为襄阳8家,荆州7家,宜昌6家,*石6家,荆门4家,孝感3家,鄂州3家,潜江2家,咸宁、仙桃、随州、十堰、*冈各1家。

武汉共计有上市公司52家。注册资本方面,公用事业行业的湖北能源以65.08亿元,位列当地之首;长江证券次之,注册资本为55.30亿元。此外,葛洲坝、凯迪生态、航天电子、南国置业、楚天高速、九州通、人福医药、长江传媒、长源电力、烽火通信及长航凤凰11家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均在十亿元以上。

营业收入方面,葛洲坝最为抢眼,年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来自医药生物行业的九州通次之,年营收.57亿元。除此之外,鄂武商A、烽火通信、中百集团、长江传媒、人福医药、航天电子六家上市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均过百亿。

武汉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光谷区域,而光谷也是武汉楼市最活跃、房价最高的地区。

第三名湖南:96家上市公司,长沙居中部第一

湖南共计有上市公司96家,其中国企39家。分城市来看,长沙有56家上市公司,占全省58.3%,其次为岳阳11家,株洲7家,益阳4家,湘潭4家,常德4家,衡阳3家,郴州3家,永州2家,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各1家。

长沙共计有上市公司56家,其中18家公司注册资本过十亿元。具体来看,方正证券以82.32亿元,位列该地区上市公司注册资本之首;其后为来自机械设备行业的中联重科,注册资本为76.25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钢铁行业的*ST华菱以.12亿元,居于榜首;中联重科、蓝思科技、中南传媒年的营业收入同样在百亿以上。

长沙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湘江两岸,且两岸分布较为均衡,湘江两岸也是长沙房价最高的地区。

第四名河南:77家上市公司,

河南共计有上市公司77家,其中国企31家。分城市来看,郑州有26家上市公司,占全省33.8%。其次为洛阳10家,焦作7家,许昌5家,南阳5家,商丘3家,平顶山3家,济源3家,安阳3家,周口、信阳、新乡、濮阳、漯河各2家,三门峡、开封各1家。

郑州共计有上市公司26家,其中上市券商——中原证券,以39.24亿元的注册资本,位列当地上市公司注册资本之首;其后为来自农林牧渔行业的雏鹰农牧,注册资本为31.35亿元。中原高速及宇通客车的注册资本均超过22亿元。此外,中孚实业、郑煤机、恒星科技、豫金刚石、豫能控股、*ST郑煤六家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均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营业收入来看,交运设备行业的宇通客车位列榜首,年营业收入达.50亿元;隶属有色金属行业的中孚实业次之,年实现营收.16亿元。除此之外,*ST郑煤、明泰铝业、雏鹰农牧、豫能控股四家公司年营业收入均在50亿元以上。

郑州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北角与郑东新区,二者也是郑州楼市比较活跃的地区。

洛阳共计有10家上市公司,其中位于涧西区建设路号的中信重工以43.39亿元,居当地上市公司注册资本之首;洛阳钼业紧随其后,注册资本达43.20亿元。

营业收入来看,同样分布在建设路上的一拖股份以86.88亿元居首;其后为洛阳钼业及中航光电,年营业收入均在50亿元以上。

第五名:山西,38家上市公司,最大为太钢不锈

山西共计有上市公司38家,其中国企24家。分城市来看,太原有19家,占全省的50%,其次为运城与大同各有4家上市公司,长治、阳泉、临汾、晋中各有2家,忻州、吕梁、晋城各有1家。

太原有19家上市公司,居山西第一。

从注册资本来看,山西38家上市公司注册资本累计.13亿元,其中大秦铁路以.67亿元,居于当地上市公司注册资本之首,隶属交通运输行业。

从营业收入来看,山西省上市公司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共计.60亿元,其中太钢不锈以.38亿元居首,隶属钢铁行业。此外,38家上市公司员工人数累计36.88万人。

从营业收入看,山西省最大上市公司为太钢不锈,隶属钢铁行业。太原市最大上市公司为太钢不锈,运城为南风化工,大同为大秦铁路,长治为潞安环能,阳泉为阳泉煤业,临汾为山西焦化,晋中为永泰能源,忻州为同德化工,吕梁为山西汾酒,晋城为兰花科创。

另外,山西省38家上市公司员工人数累计36.88万人。

第五名江西:38家上市公司,江铃汽车最大

江西共计有上市公司38家,其中国企18家。分城市来看,南昌有19家,占全省50%,其次为景德镇4家,宜春、上饶、赣州各3家,鹰潭、新余各2家,萍乡、抚州各1家。

南昌共计有上市公司19家,其中,赣粤高速及正邦科技注册资本居前,均在23亿元以上。此外,方大特钢、诚志股份、仁和药业三家公司注册资本均超过10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江铃汽车以.34亿元居首,正邦科技次之,年实现营收.20亿元。

四、外媒称只要给成都武汉机会,就能发展成一线城市

年初,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另外武汉、成都、杭州等15个城市入选新一线城市,表明武汉未来发展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外媒也曾报道称,只要给成都、武汉机会,它们就能迅速发展成一线城市。

据俄罗斯电视台新闻频道网站报道称,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致力于从基于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增长模式,向在高生产率基础上创造高附加值的创新模式转变,城市化对促成上述飞跃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中国目前虽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只有半数民众住在城市,不到10%的民众定居在超大城市,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旧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日前指出,在过去25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大城市在资本积累、吸引外商投资和培养本土企业家精神上并无压倒性的优势,反而那些中小城市借势而为,一举崛起,成为制造业的中心。

报道称,上世纪90年代,昆山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在广东省,类似昆山这样的小城市,比如东莞、惠州、中山、顺德,也在中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即便这些小城市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人们还是应该认识到,超大城市才是未来中国最具增长潜能的地方。中国眼下有4个常住人口在万以上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但这种城市的数量与中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显得不成比例。没有充分理由认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可容纳人口数量已经接近临界值,此外,中国还有多个蓬勃发展的二线城市,如成都、武汉、苏州等,只要给它们机会,它们就能发展成一线城市。

报道称,大幅提升城市群在未来经济增长中扮演的主导角色,是中国推动经济朝城市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战略:利用一线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报道称,以经济实力而言,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群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囊括了广州、上海和深圳等超大城市,都市圈的形成从规模和互补性方面大大提高经济生产的活力。

报道称,中国过去40年来的经济增速史无前例,但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随着让知识和技术占据更重要地位的经济升级改革的推进,发挥超大城市的潜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手段之一。

(本版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参考消息、长沙晚报、人民网、荆楚网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顶中西部城市数据大比拼武汉的优势和劣势